惠州天堑——朝京门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朝京门被称为“惠州天堑”,历史上曾因拥有7座坚固城门楼而被兵家誉为东江要塞的惠州古城,由于战乱等原因于80多年前所有城门楼悉数被毁。2006年7月3日,地处东江南岸、与数百米明代古城墙相接、按照明代惠州北城门原样恢复重建的朝京门城楼重新屹立在东江边,展现在市民面前。

   朝京门是具有挡水百年洪水功能的仿古城墙,将旱闸建设成为仿古城楼,城楼的城门内安装人字形闸门,平时闸门敞开,作为交通通道,当汛期需防洪挡水时便关闭闸门。该工程总长352米,其中城楼面积1006平方米,设有3孔拱形门洞,门洞宽分别为中孔8.1米,边孔7.2米,城楼高21.865米,工程总投资约1600万元。惠州原老城墙为明代古城墙,是惠州遗留下来的重要历史文物。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作为惠州大堤南堤的一部分,老城墙已不能满足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亟待加固。朝京门城楼和城墙工程是惠州大堤南堤安全加固工程的其中一段,也是该市北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大堤南堤安全加固工程于1998年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并于当年开工建设,加固堤围全长22.61公里。

   从战略地位来讲,作为惠州城标志的朝京门贵为北门要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哪一支军队真正攻克过北门,包括发生在清代咸丰年间的翟火姑起义,这支最著名的惠州农民义军转战12年也没能踏进朝京门一步。《惠州文史》上记载了一首当时的民谣:“铁链锁孤舟,飞鹅水面游,任君天下乱,此地永无忧。”故而朝京门素有“惠州天堑”之称。

   然而,惠州历史记住的是,有这样两个造反者竟然破天荒地以战争胜利者的身份,大摇大摆走进了朝京门。他们的名字是陈炯明与邓仲元。

   陈炯明是前清的秀才,做过清朝的省议员,参加过同盟会,参与过讨袁运动,先后担任过广东省的都督和省长、粤军总司令,一度是孙中山唯一依靠的军事武装力量的首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邓仲元,一生都追随着陈炯明,是陈炯明最忠实的部属和最得力的参谋。

 朝京门至体育南路绿道起于文星公园,经朝京门、文笔塔、滨江公园、金山湖公园至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沿滨江西一路、滨江西路、惠沙堤一路、惠沙堤二路、金山大桥、金山大道和四环路设置,总长度约15.6公里。这是市区中心区新增4条绿道中最长的一条,并计划在滨江公园设一个驿站。

   这条绿道全线将利用道路两侧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绿化用地来建设,大部分路段的绿道慢行道不小于2米。其余设计和桥东片区绿道相同,并将通过金山大桥绿道连接线与其相连接,市民可以一次骑完两条绿道。

毛文慧(2015-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