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尽管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层层加码,但是房地产泡沫却愈调愈大。面对新一届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不放水”的姿态,虽然已经没有多少人相信房价还会涨几倍,但是以谢国忠、王石为首的一些原本看空房地产的知名人士如今也开始对房地产的后市出言谨慎起来。笔者认为我国房价泡沫之所以那样“坚强不屈”,全有赖于国内的影子银行体系的“鼎力支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就没有现在的高房价。 当今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就是游离于银监会监管之外的金融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财富管理产品,即银行向客户提供的短期投资产品,然后银行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将募集到的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投资期限长且有较高收益的领域。另一类是出现在银行体系外的多样化信贷创造,包括信托公司、典当行和小额信贷公司、民间借贷,这些部门或个人受到了房地产业高利润的诱惑,也将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业。对高房价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目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粗略估算规模接近于6万亿美元。应该说影子银行规模这几年“野蛮生长”和房地产的火爆紧密相联。首先,我国的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长期以来,我国的真实利率水平绝大多数时间跑不赢通胀,这使得民众追求高额回报的要求强烈。再者,对于银行业、信托、小贷公司而言,房地产业因利润丰厚是投资领域的香饽饽,但银行业碍于监管红线和中央严厉调控,只能通过理财产品这种方式,利用监管盲区,迂回投资房地产业。最后,民营中小开发商在正规的银行体系内贷不到款,只能以高利回报的承诺向影子银行体系筹集资金。这样几家一拍即合,各取所需,随着房地产业兴旺发达,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也就越发壮大。笔者认为影子银行支撑房地产业存在着三大风险:
其一,影子银行规模跟房地产泡沫一起极度膨胀。2009年之前,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相对较小,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快速发展到了规模接近6万亿美元,若不加以有效监管,恐怕影子银行的规模会像滚雪球般的越滚大,这无疑会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目前50%的中小开发商资产负债表上的债务是来自信托融资。使我们感到更大担忧的是,这些融资是为了处于开发最初阶段的建筑获取的,这几乎是自动让公司和信托公司具有了赎回风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违约或者是有压力的证据,但是即便如此,发行量的增长还是太快,总体已经失控,风险不容低估。
其二,影子银行若出现问题,房地产业将会发生流动性问题,有媒体报道称,根据上交所上升的127个房地产开发商资产负债表显示,短期债务约占其总债务的40-50%。这样来看,一旦信托公司或者其他影子银行因受到监管或出现金融风险,发生资金撤退等问题,那么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了维持资金链的正常运营,对A股市场实行再融资的可能性将加大,届时房地产公司集体推出巨额再融资计划,会给我国的A股市场带来较大冲击。
其三,房地产若出现大调整,对影子银行体系而言是灾难。目前中国经济正告别高增长时代,步入了中速增长期。而新一届政府加大了对于经济下滑的容忍度,看来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已无可更改,一方面新一届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不放水”的政策,通过盘活存量资金,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使得房地产业总体上很难获得以前那样充足的流动性支撑,房价出现大调整恐难避免;另一方面,新一届政府目前力图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靠房地产泡沫的存在,而长期繁荣昌盛的。所以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是从房地产投资投机转到民间消费和投资等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房地产业的没落也是必然。一旦房地产业出现大的调整后,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会更加激化影子银行潜在的金融风险,这也是当前决策层所顾虑的。
近年来,房地产泡沫的膨胀伴与影子银行的野蛮成长如影随形。可以这样说,当今影子银行体系在支撑中国房地产泡沫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在影子银行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已双双在失控,呈现滚雪球般的野蛮成长的情况下,不管是影子银行体系先崩盘,还是房地产业先崩盘,都会给中国的经济和金融造成极大的危害。对于决策层来说,如何将房地产去泡沫化,如何将影子银行体系置于监管之下,已是当务之急,而唯有这样才可以将其带来的金融风险降到最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