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家乡区县: 四川省宣汉县

今年7月7日,达州市宣汉县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我省2013年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这是宣汉继2011年后再次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名次从2011年的第10位跃居第2位。
是什么让一个国家贫困县、革命老区县、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地区,在全省强势崛起?宣汉脱胎换骨式变化,有着一条怎样的现实路径?宣汉县域经济的发展,坚持了赢在理念、胜在实干、贵在人和的治县理念。
文/张崇耀 周本均 王兴寨 漆楚良 图由宣汉县委宣传部提供
赢在理念 “奔跑精神”成为发展“核动力”
行走在宣汉,听到最多的是企业谈项目,讲发展;感受最深的是各级干部践行“奔跑精神”,大家争相比工作、比精神、比状态……一路走来,宣汉大地呈现出风清气正、风满劲足的良好局面。
同样是这些人,同样是这块地,为什么这几年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宣汉变化的原因,那就是赢在理念。
宣汉,四川最大的土家族聚居地,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其自然条件的写照。直到“十一五”,宣汉的主要经济指标徘徊在全市中偏后,在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发展十分缓慢。
“要实现130万人口全面小康,若安于现状,显然不行。全县干部群众要大力发扬以‘抢跑争先、领跑竞位、长跑跨越’为主要内容的奔跑精神,激活发展动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宣汉县委书记赵波说。
宣汉县十二次党代会上,县委提出了“一年大突破、三年大变样、五年大跨越”,力争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进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第一方阵,基本实现“畅通、洁美、健康、平安、活力”新宣汉的奋斗目标。
目标已定,奔跑追梦。在开展的“争做人民满意服务员”、“院坝服务进万家”等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赵波带领四大家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头走基层、解难事、办实事、惠民生,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全县最大的服务员”,今年“七·一”,赵波被省委表彰为省优秀县委书记。领导的亲历亲为为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大家践行奔跑精神,投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来,形成了雷厉风行比态度、攻坚克难比力度、只争朝夕比速度的干事创业氛围。
蝶变新生 “三区”建设成发展“主引擎”
夯实底部基础,壮大县域经济,宣汉以新城区、新园区、新景区为主导的“新三区”建设作为主引擎,让昔日“老山区”蝶变新生。
骄阳似火,宣汉县城插旗山下达宣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工地如火如荼:数十台挖掘机、运输车昼夜忙碌,一条数百米长的大道路基已见雏形。两年前,提出要建设达宣城际快速通道的规划方案,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县委、县政敢想敢干、不懈争取,成功将其纳入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2013年12月18日,达宣城际快速通道插旗山段开工建设。
快速通道还未建成,宣汉县城向西发展全面“提速”,一个颇具“国际化的视野、现代化的标准、生态化的特征”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崭新城市综合体逐步成型。几年之后,这里将容纳16万人生活。
近年来,宣汉响亮提出建设山水田园城市、精品旅游城市、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并围绕“西进东活,南延北扩”的思路,成功打造西门运动休闲、巴山红军公园南广场等近10个文化广场,西区新城拔地而起。宣汉积极构建起“县城为中心、南坝为次中心、产业新城为节点、乡村集镇为基础”的四级城镇体系,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
“千方百计抓好园区经济,就是为了夯实底部基础,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目前增长能量正在释放。”宣汉县委副书记、县长唐廷教介绍说,2013年,宣汉县农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80亿元,增速均在10%以上。
投资11亿元的颜锋铝业在柳池工业园区如火如荼建设,投资20亿元的不溶性硫磺项目在普光工业园区内破土动工……一个个大项目落户普光经济开发区。
宣汉何以在短时间内强势突破,华丽转身?宣汉将着力点放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坚持“大配套为园区服务,园区配套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做优水、电、气、路等要素保障项目建设,增强普光经济开发区的吸引力和产业承载能力。截至目前,园区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入5亿元,水、电、气、路、通讯等“五通一平”目标基本实现。该县还采取“保姆式”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如今,普光经济开发区“洼地效应”初步凸现。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示范园”经营理念,宣汉重点发展食用菌、蜀宣花牛、优质水果等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了近百万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景区建设不仅与城区、园区建设同等重要,而且宣汉还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树立大旅游、大景区、大产业的意识。打造“一心五大精品景区”、建成秦巴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大县是宣汉的旅游发展蓝图。随着洋烈水乡、峨城竹海等精品景区的建成投入使用,带动服务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旅游已成为又一支柱产业。
民生优先“民生盛宴”打造发展“软硬实力”
宣汉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大力实施九大民生工程,让群众享受到了“民生盛宴”。
“坐着摩托像耕田,看到小车像过年,农副产品烂在田,干部群众苦难言”,这是几年前流传在山区乡镇庙安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该乡农村公路差的现实,也是全县交通落后的一个缩影。交通成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绝不让任何一个村庄因交通问题在小康路上掉队!”宣汉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庄严承诺,将“畅通新宣汉”放在“五个新宣汉”建设首要位置,优先发展,每年预算至少8500万元交通建设专项资金,并按10%以上比例逐年递增。每年拿出近400万元,专门对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先进乡镇、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全县迅速掀起了“党政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修路热潮。近年来,宣汉县农村公路建设捷报频传:硬(油)化乡、村路达3200余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5300公里,基本实现了100%的乡、99%的村通水泥(油)路,通车里程及水泥路里程跃居全省前列。7月3日,全省县域交通输工作现场会在宣汉召开,宣汉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成为全省学习的“标杆”。
交通瓶颈被打破,给县域经济的发展铺筑了“快车道”。近年来,宣汉还抓住成功列入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地区的机遇,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病险塘库整治、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该县还成功创建为省级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绿化模范县,并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宣汉“硬实力”提升了,“软实力”也很“硬”。《幸福生活抿抿甜》代表四川成功登上央视“直通春晚”,以“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为内涵的“睦邻文化”亮相央视春晚,让海内外人士记住了“中国睦邻之乡——宣汉”。近年来,宣汉按照“向群众要文化、让群众演文化、使群众享文化”的思路,高水平举办了“龙舞晚会”、“龙舟大赛”、“民俗文化巡游”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提振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

spray(2015-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