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5日,宁海平调《金莲斩蛟》在宁波逸夫剧院上演,该剧集中了“一马双鞍”、“抱瓶滑雪”、“耍牙”等绝技。
2015年4月16日,宁海平调耍牙传承人叶全民(左一)和徒弟切磋耍牙技艺。
“没有宁海平调研究会,就没有宁海平调的今天”,这是宁海县政协主席尤玲娟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的一句发自肺腑的话。
宁海平调,作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剧种,正因为有着以宁海平调研究会为代表的一大批民间人士的不懈守望,不断呼吁、鼓动、支持、扶助,方才取得全社会的关注,进而绝处逢生。
如今,宁海平调研究会已走过了20个年头。成立之初,省文联原主席、著名剧作家顾锡东曾赋诗一首:“钟情戏曲尊传统,平调新生赖诸公。开辟论坛文采好,生花妙笔写春风。”
深恐高台失绝技
宁海平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古老稀有的地方剧种,它是浙江高腔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派,因用宁海地方方言演唱,且所唱的高腔曲牌一般比较平缓,故称为宁海平调。宁海平调表演很像金华的婺剧,但较之更加粗犷,近甬昆而更显通俗。表演大起大落,而一些诸如“耍牙”、“抱瓶滑雪”、“一马双鞍”的绝技更是为宁海平调所特有。
三四百年间,宁海平调几经沉浮兴衰。兴盛时的清咸丰至民国时期,宁海平调曾出现过34个戏班,有的戏班还进入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长期演出。解放前夕,因为战乱流离,平调戏班几乎全部解散,演出停顿,传承更是岌岌可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海平调这一古老的剧种重获生机。当时,宁海在平调演出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地方国营宁海平调剧团。剧团除了排演一些传统剧目外,还移植排演了20多部现代戏,开创了宁海平调创演现代戏的一个高峰。
“文革”中,宁海平调和其他传统戏剧一样,演出进入不正常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宁海平调迎来又一个春天,剧团重新恢复,从1978年起的短短5年间,宁海平调重新排演了20多部戏。1979年5月,宁海招收了23名学员,开办了“文革”后第一期宁海平调戏训班,这些学员也成为“继字辈”的宁海平调传承人。
20世纪80年代初,平调的演出市场受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开始滑坡。1983年6月,宁海平调剧团改演越剧,剧团虽然一团双名,但在不久后基本上停演了宁海平调,23名“继字辈”学员最后只有3人留在剧团,其余的改业换行。而民间也没有平调剧团,宁海平调濒临消亡!
平调新生赖诸公
面对这一情况,一些热爱平调、看不得乡音失传的宁海老人坐不住了。这其中,最先为之奔走呼吁的是童子俊、吴文钦、黄中宁、金昌炽等四位八旬老人。
1990年11月,这四位老人联合致信海峡对岸的宁海籍乡亲郭履洲,希望“在台好友解囊相助,使平调这朵古老的艺苑之花,绝处逢生,重放异彩”。
郭履洲先生在台湾的宁海乡亲中很有威望,尽管当时两岸仍存敌意,但他力排众议,认为此事事关祖传文化的延续,也是双方民间的事,作为宁海人责无旁贷。由于年事已高,他委托同是宁海人的金其康先生在台湾乡亲中发动募捐。短短几个月,就为宁海平调募捐5万多元,捐款人中有很多是离开宁海已四五十年的耄耋老人,他们从微薄的养老金里拿出钱来聚沙成塔,共襄义举。
1991年5月,当时年已85岁的童子俊听说宁海县文化馆在双峰乡横坑村开办越剧训练班,而戏训班的负责人就是原来宁海平调剧团的演员王万里,就打定主意要以赞助款扶助形式让他们改演平调。
双峰山高路远,路况又差,当年的交通工具就是农用三卡。回顾那时的经历,童子俊后来曾对别人说:“横坑多高啊,坐在车上不敢往外看,如果不是为了平调,即使叫我去挖金元宝,我也不会去的。”
经过反复协商,1991年7月,宁海县文化馆同意越剧训练班改演宁海平调,并成立民间职业剧团性质的繁艺平调剧团。
由此,消失8年多的宁海平调重新出现在了戏曲舞台上。1991年12月,繁艺平调剧团首次在宁波演出7场,上演了《八仙过海》、《金莲斩蛟》、《断桥》等剧目,深获好评。
建立组织传薪火
尽管一炮打响,但由于种种原因,繁艺平调剧团还是步履维艰,成立2年后就陷入瘫痪。此时,作为宁海县政协之友社理事的童子俊,向政协之友社理事长、宁海县政协原主席黄正智呼吁要求保留宁海平调,抢救宁海平调。
黄正智,这位有着宁海人特有“硬气”的老人,十分佩服童子俊抢救宁海平调的执着,他当即致信宁海县文化部门,希望他们支持老人们抢救保护宁海平调的义举,并商定由政协之友社召回原繁艺平调剧团的演员,摄制宁海平调传统剧《金莲斩蛟》中的折子戏———《宿店》、《斩蛟》。在拍摄宁海平调首部传统戏影像资料的基础上,黄正智、童子俊和当时宁海政协之友社的名誉理事长戴秀庭等一起商议恢复宁海繁艺平调剧团。
如今已是离休老人的黄正智笑着对笔者说:“从那时起,我算是‘牛上轭’了。”的确,此后的20多年,黄正智把抢救、守望宁海平调变成了业余生活的全部。
在宁海民间人士的推动下,1993年9月,宁海繁艺平调剧团再度恢复。黄正智、童子俊和时任县文化局副局长的袁哲飞特地来到前童镇岭下陈村,召开了演职员大会,提出了“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办福利、自我发展”的办团方针,帮助选举了团委会,并给剧团补助了开办费和生活费。随后,又在宁海城关镇草湖村落实了剧团的团部用房。而在海峡对岸的宁海乡亲又发起了募捐……
在恢复“繁艺”的过程中,黄正智、童子俊等人感觉到,抢救保护平调,单靠他们几个人的呼吁奔走并不能长久,必须成立一个组织,集聚有识之士的力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宁海平调抢救保护的长效机制。于是,成立宁海平调研究会的想法“浮出水面”。
1995年5月23日,宁海平调研究会正式成立。它是一个非营利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由宁海县政协主管,其宗旨就是研究和促进宁海平调的抢救、保护、发展和繁荣,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实践调查、团结联谊、建言献策、总结奖励及助推平调演出。
有了平调研究会这个民间组织,宁海平调的抢救和保护风生水起。研究会成立的第二年,宁海平调的首期训练班开办,招收了25名学员,宁海平调有了新的传承人。几乎与此同时,繁艺平调剧团也成为平调研究会的实验剧团,明确剧团由平调研究会和县文联主办,县文化馆承办。1996年11月16日,宁海剧院举行了首届平调戏训班结业汇报演出,剧目为大型古装平调剧《于谦》。繁艺平调剧团由此也掀开了最辉煌的一页。
繁艺平调剧团在成立后的10年间,演出了平调传统戏《金莲斩蛟》、《火烧白雀寺》,创作新戏《乾坤正气》,移植演出了《白蛇传》、《于谦》等剧目。剧团每年演出场次在350场到450场之间,平均演出收入50多万元。繁艺剧团的演员还在省青少年戏曲演员明星奖电视大赛、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以及中国第五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获奖,宁海女子耍牙第一人的王春鸯成为中国民间绝艺王。繁艺平调剧团也被媒体赞誉为“天下第一团风光独特,拿手好戏绝活耍牙可与川剧变脸相媲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