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净居寺位于光山县城西南20公里的大苏山,史书记载,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4年天台宗二祖慧思在此结庵,三祖智顗大苏开悟,成为中国化佛教天台宗思想的发祥地。宋真宗曾手书:“敕赐梵天寺”门额,至今悬挂,寺庙鼎盛时期僧超千人,房过千间,殿、堂、楼、亭、台、塔、廊等古建成群。后因历史原因三次毁于兵火,屡毁屡建。
近一个时期以来,净居寺寺庙一直由净居寺茶场管护,该场毎年都自筹资金对寺院及其周围遗址进行维修,时至今日,仍是广大信众敬香礼佛的场所,毎年一届的庙会成为豫南地区规模盛大的庙会之一,辐射河南、湖北两省十多个县市。
光山净居寺,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又名“敕赐梵天寺”,乃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光山净居寺门发源地。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宋真宗题名“敕赐梵天寺”石刻5个大字匾额,现仍嵌在门头上。寺内大雄宝殿,系明代建筑。寺中尚存有明万历“皇帝敕粉”碑、清康熙“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记碑”等历史名人、学者游净居寺所题诗赋碑刻30余块,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
豫南光山净居寺以其1440年的悠久历史诗、文、碑刻并茂,史称豫南“诗城乐地”。净居寺最雄伟的建筑要数大雄宝殿,它六梁三十柱,朱丹粉壁,雕梁画栋,远吞光州,近映池水,与两厢僧舍呈辅势。广殿相连,厢房四抱,浑然一体。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宋朝神宗皇帝题“敕赐梵天寺”,门额镶嵌于山寺门前,数株参天唐柏,一株千年同根三异树立于门前,周围景观,自然棋布。大雄宝殿殿前两侧,古碑林立,多是历代名人赋诗刻于碑上。从“万里览名胜,独爱\清”、“奇才千古羡东坡,诗句警人口实多”、“古塔曾沾唐雨露,残碑尚载宗文章”、“九莲池灿千层锦,七井泉通一派香”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中,说明名人雅士不仅抒发情怀,赞扬净居寺风景优美,历史悠久,而且景仰缅怀东坡才学,同情其遭遇。净居寺景多、诗多、碑多、名人多,现有碑碣数十块。
净居寺不仅诗文、碑刻并茂,而且“佛曲”也不凡。
寺中凡法事活动,几乎少有不动佛教乐曲的,且曲调很多,有九曲、八曲、四曲,有乞食调、移风调,有“梵乐”,有“清乐”(即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等等,尤其是佛经配上乐谱进行“讽咏”(背书),有说不出的风味。过去净居寺与每天进行朝参、夕聚、念经,每周最少还有一次念佛,日诵(即《禅门日诵》)是天天进行,且可随时随地念祷。朝参时念“大悲咒”(全称《喝罗念剌但那念哆那叶耶观音咒》)夕聚时念“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念经时念《大悲咒》、《心经》、《三规五戒》以及大本头经,念经念大本头《观音经》(全称从略,下同)、《金刚经》、《弥陀经》、《法华经》、《地藏经》等,要是放戒时(受戒)时,夜间也念经。念时由维那念哆僧领诵经文,僧众随着诵之,旁边击木鱼、引磬等法器,发出滴—拉—当的声音,配以念经的节奏,颇有欢乐气氛。佛调音乐几乎不断地缭绕整个净居,特别是《日诵》中有段“偈语”(唱词):“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方向灵山塔下修”。(意即提醒僧众时刻都要想着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不要忘记:做好事不用远求佛,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成了净居寺与和尚们的“口头禅”随时就可以听到有人在诵吟,使整个寺院沉浸在佛教乐曲之中。
净居寺寺内有雄伟壮观的庙宇,还有典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文化,环境优美,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有“大苏山”、“紫云塔”、“白莲池”、“东坡读书堂”、“功德井”等人文景观二十多处,还有广为流传,至今依然存在的“西山远映”、“二门观天”、“仙人洞”、“钓鱼台”等,令人赏心悦目,惊叹不已。
上述情况证明,净居寺不愧为豫南的“诗城乐地”不仅为美丽的风景区,而且以其文言艺术的魅力倍增光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