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王曹植与读书台

家乡区县: 山东省鄄城县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第四子,自幼聪颖,才华出众,以诗文词藻华美而著称于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诗品》推崇他为“建安之杰”。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生抑郁不得志。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废了汉献帝,改国号魏,称魏文帝,他不断排挤打击曹植。曹植出于稳固曹魏江山的诚意,忍辱负重,多次进献治国之策。但其良苦用心不但没有得到理解,反而被曹丕认为他怀有野心。因此更加忌恨,以封王之名把他赶出京城,黄初二年(221年),曹植被封为鄄城侯,次年改封鄄城王。
曹植因得不到重用,内心十分郁闷和苦恼,便以读书、赋诗、饮酒打发时光。他被封侯到鄄城后,构筑读书台,台前有十数级台阶,台上有读书厅、藏书室和会文亭,从住所王府到读书台通有长廊。曹植在其上读书,写诗赋文章并接待文朋诗友,常有文人到台上与之聚会,饮酒作歌,谈论古今诗文。只有在此时此地,曹植才能从郁闷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据《濮州志·艺文志》载:陈台故址在鄄城县旧城集东北1公里许,即今旧城镇杏花岗村西南,是曹植于魏文帝黄 初二年至三年之间为鄄城侯与鄄城王时所建筑的读书台,曹植在此台上读书、吟诗作赋,故名“读书台”。后曹植徙封为陈王,死后谥号“思”,故此台又名“陈思王读书台”、“陈王台”,简称“陈台”。

山东鄄城曾是曹植的封地之一,古鄄城在今鄄城东北不远处。公元221年,曹植被封为鄄城侯,次年改封鄄城王。因得不到重用,内心十分郁闷。到鄄城后,构筑读书台,以读书、赋诗、饮酒打发时光。曹植曾在此“出入二载”,就在这段时间里往返京师,路过洛川,写下著名的《洛神赋》。陈台位于鄄城县东北旧城镇杏花岗村西南,史载该台有十数级台阶,台上有读书厅、藏书室和会文亭,从住所王府到读书台通有长廊。后来由于黄河多次决口,读书台渐被淤没。

1994吴倩(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