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师——马金凤

家乡区县: 山东省曹县

马金凤,1922年出生,河南洛阳人,籍贯山东曹县。原姓崔,小名金妮。幼年随父学河北梆子,后改学豫剧。7岁便登台演出,早期艺名“花蛾子”,绰号“盖九州”。
她是豫剧豫剧六大名旦之一也是唯一健在的,国家特级演员。曾获得“豫剧功勋杯演员”和“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等殊荣。她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又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她工旦行,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等。马金凤以高亢、清脆、甜美、朴实的唱腔风格而形成的豫剧旦行被称为“马派”。曾任商丘、洛阳豫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
中文名崔金妮
别 名马金凤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曹县
出生日期1922年
职 业艺术家,豫剧大师
主要成就创立豫剧马派艺术
豫剧六大名旦之一
被誉为“洛阳牡丹”
中国戏曲帅旦创始人
中国戏曲学院名誉教授展开

代表作品《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杨八姐游春》

马金凤,中华人民共和国戏曲帅旦创始人,豫剧马派创始人,著名豫剧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戏曲学院名誉教授,“豫剧功勋杯”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豫剧六大名旦之一。政协委员。属老一代中跨世纪的豫剧名家,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马金凤,1922年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苦艺人家里。原姓崔,小名金妮。其父崔合利是当时颇负盛名而又穷困潦倒的艺人,她艺名“花蛾子”,绰号“盖九州”,6岁随父学艺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了《三义记》、《刘二姐赶会》、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1930年乞讨到河南开封拜豫剧名演员马双枝为师,改唱豫剧。9岁时曾被卖入开封卢殿元戏班,更名为卢金凤。被赎出后随继父姓,改名为马金凤。1939年到密县太乙新班演戏,曾向燕长庚、翟彦身学唱豫西调。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 1950年在安徽省界首成立中原豫剧团 ,后转为河南省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1954年并入商丘专区实验豫剧一团(现洛阳市豫剧团前身)。

马金凤早年
解放后,马金凤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梆子戏的传统剧本《老征东》进行整理,易名为《穆桂英挂帅》。1953年到上海演出时,曾得到梅兰芳的具体指教,并被梅兰芳收为弟子,送马金凤一凤冠。后对剧本和演出进行了多次认真地锤炼和加工。1956年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她的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用;唱工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吸收祥符调的音调加以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展,技巧娴熟,造诣深厚。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她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1958年中央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穆桂英挂帅》。该剧影响全国;至今盛演不衰。尤其那“五十三岁又出征”的成套唱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60余载的艺术实践中,马金凤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形成了“马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都已拍成戏曲艺术片。
作为一个杰出的戏曲演员,除了其他方面的艺术造诣之外,唱腔美是观众折服的重要因素。马金凤不但有着精湛的表演艺术,而且练就和保护了一副“金嗓子”。她以高亢、清脆、甜美、朴实等特色,形成马派艺术而著称于世。1956年以来,马金凤曾先后四次率领洛阳市豫剧团进京演出,每次都受到热烈欢迎,得到高度评价。作家老舍看过她的演出后,曾欣然赠诗赞美:“大众喜颜开,洛阳金凤来,打朝嘲笑谑,挂帅夺风雷。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练材。长安春月夜,鼓板绽红梅。”如今她年过八十,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唱腔韵味和演出风采不减当年。
然而,她的金嗓子决非天赋,而是从痛苦的煎熬中得来。在她少年时代,嗓子并不好,也没有忘记被戏霸踢下台头部留下的那块伤疤。为了练腔,她抱着水罐扣信脸面高喊,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天长日久,她的前额竟被水罐边沿磨破了皮,形成了一道深深的疤痕。就这样整整坚持了九年,终于练出了一副金嗓子。她深有感触地说:“我把嗓子看得比命还珍贵,因为嗓子就是我的武器。”
马金风懂得艺术生命价值,因而也就特别爱惜和保护她那来之不易的金嗓子。她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宴会,也经历过饥渴难熬的日日夜夜,喜怒哀乐,成功与挫折,都没能使她稍有松懈,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不但烟酒与她无缘,就连稍带刺激性的食品象鸡鸭鱼肉、冰糕汽水等也不食用。她最常吃的饭食是镘头、绿豆小米饭,甜面汤是她的最爱,最多加几个荷包蛋。为了保护嗓子,她对身体简直到了苛刻残酷的地步。
马金凤所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不仅仅是因为她有甜美的唱腔、高超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她有着与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以及一贯身体力行的戏德。五十多年来她一直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那里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体验生活,陶冶情操,在为人民演唱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着演出水平。
年逾古稀、儿孙满堂的马金凤,论地位,她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洛阳市政协副主席职务;讲待遇,她有着优厚的工资,是一般人所不可比拟的。她完全可以脱下戏装,轻轻快快守在儿孙跟前颐养天年了。在苍穹翱翱鸣唱的金凤凰一旦圄于笼内便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当豫剧五大名旦 众姐妹相继退下舞台的时刻,她仍保持着充沛的热情和艺术的青春,把能为群众演出视为最大的幸福。近几年来,她和她的学生进山村、下工厂,喜讯频传的大河上下留下她的足迹,硝烟弥漫的边防前线留下她的身影,虽八方奔波,风尘仆仆,却兴致不减,甘之如饴。
跨入21世纪,马金凤以80岁的高龄,又重新排演了她的拿手戏《穆桂英挂帅》,这出戏的重排在剧本、唱腔、舞点和导演手法上都作了重大改革,演员阵容强大,马金凤不顾年老体衰场场参加排练,并在北京保利剧场连演十场,观众场场爆满,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在全国又利起了一场马金凤热。马金凤说:“我还要在全巡回演出80场,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演一天。”
2艺术风格
马金凤表演细腻、洒脱、生动、逼真,唱腔高亢、明快,嗓音清脆、明亮,吐字清晰,喷口爽利,行腔稳健,韵味醇厚。以小嗓为主,大小嗓结合运用。经70年的舞台实践和不断革新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帅旦”艺术风格。其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这三出戏全部拍成了电影。剧中主要唱段,以及《杨八姐游春》、《十二寡妇征西》 等剧中的唱段多次灌制唱片和录制盒式磁带发行。并曾多次进北京和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被当代誉为“洛阳牡丹”,并享誉海内外,现仍担任洛阳市豫剧团团长, 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提起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人们就会想起一个山东人的名字——马金凤。她6岁学戏,7岁唱红;她本姓崔,不姓马;她将在故乡办戏校,为家乡培养艺术人才;她每年演出200多场,82岁仍挂帅,被公认为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

90岁仍挂帅

提起豫剧《穆桂英挂帅》,人们就会想起一个山东人的名字—马金凤。她每年演出200多场,被公认为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2004年8月5日,马金凤来山东演出。谈起唱戏的经历,马金凤说,她本来姓崔,不姓马。1922年出生在曹县,8岁时跟父亲逃荒到河南开封,开始学唱豫剧。在旧社会,啥罪都受了。解放后,党关心她,观众喜欢她,她在豫剧团里有好伙伴、好老师,越唱越来劲。马金凤说,她是梅兰芳先生的惟一一个外剧种弟子。演出时戴的凤冠,是梅先生最心爱的,他赠给了马金凤,一戴上凤冠,马金凤就想起了梅先生对她的要求:“艺术无止境。一个演员,除了睡觉,就要时时刻刻学习、锻炼,向人民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几十年来,马金凤就是按照梅先生的教导去做的,越老越要学,越要练。马金凤说,这几年她上山下乡每年要演出200多场。牙齿一颗也不松动。这让她演出越来越带劲。咱山东人都是硬骨头,不服输,她这样做,也是为咱山东人争光。
还有一个“一天跑三省”的故事。王襄翠说,那是2005年的一天,马金凤定好了晚上到焦作演出,还没出发呢,洛阳有个单位心急火燎地打过来电话,希望她无论如何中午先到山西阳城演出一场,“咱跟人家有业务关系,人家点名让您去,您不去业务就断了”。那边电话里说得恳切,这边马金凤答应得干脆,就定下了中午到阳城,晚上到焦作。剧团正准备着去阳城呢,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善朴也打过来电话,请求马金凤无论如何当天晚上到河北邢台演出一场。原来,他在邢台演了几天了,当天晚上是最后一场,但邀请方给出了难题:“我们要看马金凤,你得请她来唱一场,她不来我们不结账!”
马金凤心里装着观众,大家自然喜爱她。开封有一名马金凤的戏迷,是个农村教师,从小到大就爱听马金凤的戏。几年前,他终于忍不住来了洛阳,到洛阳下车后先打听到王襄翠的电话。因为事先没有联系,又为老师的健康考虑,王襄翠不想接受对方的请求。谁知马金凤听说此事,批评起她来了:“人家专门跑来了,是对咱艺术的支持,咋能不见呢!”王襄翠赶到火车站,将来人接到了马家。一见面,马金凤先给倒上水,再问吃饭了没,那情状,十分家常和亲切。对方临走时,马金凤送给他一本自己的签名传记,又和他合了个影。朴实的农村教师泪流满面。一次剧团在偃师农村演出完毕,在返回县城的山路上,遇到两位相互搀扶着的老大娘。原来,这两位老人非常喜欢听马金凤的戏,这次听说她到偃师了,就带着干粮赶到县城,到县城得知她下农村了,于是又追了过来,没想到,还是没跟上。不忍让两位老人失望,马金凤安慰道:“别着急,我现在就给您二位唱个独场戏!”说完,站好身姿,迎着呼啸的山风唱起了《穆桂英挂帅》。
马金凤女士被誉为“洛阳牡丹”,她的代表作“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在祖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家喻户晓,长演不衰。而今,她虽然已92岁(2013年)高龄,但为了豫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同时她以一个艺术家的无私胸怀,甘当绿叶,扶持青年演员,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表演人才,在戏剧界一直被传为佳话。她是马派艺术的创始人,豫剧五大名旦之一,曾担任洛阳市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5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
获颁“庆龄枫叶奖”
2013年6月23日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主办,河南电视台承办的《梨园春》特别节目“国色丹青相映红——庆龄枫叶奖颁奖晚会”在郑州举行,92岁高龄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和93岁高龄的著名画家刘石平领取了该奖项。[4]

1994吴倩(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