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内东南隅座落着“古汉台”。主台高八米,面积约七千多平方米。周·遭台坦高耸,雄姿伟岸,相传这里是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的宫廷遗迹。“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古汉台”历来被视为汉高检的,发样地,四百年汉室帝业的根基。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汉中石城南门外。南环中路南侧有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相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拜将坛始建于公元前二零六年,是汉高祖刘邦设坛敬祭天地、拜韩信为大将的古遗址。
拜将坛位于汉中城区,地处闹事,占地六公顷。汉中城南郊区,菜哇碧绿,榆柳成行,这里有两座土台,这是拜将台。“拜将台”是汉朝元年(公元二零六年)刘邦受封“汉中王”屯军汉中,拜韩信为大将时举行仪式的“坛”。(即《史记淮阴侯列记》记载的“设坛场”的“坛”)。古代封建统治者在举行重大典礼时,常常“起土为台”,当时叫作“坛”。《南郑县志》记载:“拜将坛在郡城南,明嘉靖间,副使吕克中尝筑亭坛左,镌刻诗章,今废。”韩信,江苏淮阴人,出身寒微,幼失父母,但读书习文勤奋,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经萧何举荐,刘邦不拘一格用人才,在汉中城南,筑台设坛,祭天拜将。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统帅三军,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谋,北出汉中,定三秦,百战百胜,辅佐刘邦统一全国,成就了帝业。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被誉为“兵仙伸帅”。拜将坛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
明瑞王诗碑曰:“高祖筑坛拜将帅,天佑汉室帝业开”拜将坛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外享有盛名,是来汉游人寻古览胜的必至景点。韩信是历史名将,有关韩信的传说,民间流传甚广;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送友人宰南郑》一诗中,有“苍烟古柏汉高庙,落日荒茆韩信坛。”南宋陆游在《山南行》一诗中,有:“将军坛上冷云低,宰相祠前春日暮”的描写。而今日之拜将台周围,是我县蔬菜生产区,四季长青,当年“冷云”“荒茆”的“拜将台”已显得格外繁忙,不时有歌声,欢笑声僚绕,为古老的“拜将台”增添了几分“热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