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地处“吴头楚尾”,是鄂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专家考证,吴、楚、汉等古老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汇融合,其文化面貌颇具特色,带有浓厚的“巴水蛮族”遗风。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还有斑斓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遍及黄冈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犹如一个巨大的民间文化资源宝库。
宗教
黄冈是全省乃至全国宗教工作重点市,全市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教俱全,呈现宗教活动场所多、教职人员多、信教群众多。黄冈宗教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底蕴深厚,禅宗两大祖庭、三代祖师在黄梅,素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全市共有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534处,其中佛教365处,道教151处,天主教3处,基督教15处。宗教团体20个,其中市级2个(市佛协、市道协);县市区18个(佛协7个,道协9个,基督教三自爱国会2个)。通过省属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806人,其中佛教609人,道教149人,天主教1人,基督教56人。信教群众约40万人,其中佛教26万人,道教7.6万人,基督教1.8万人,天主教400余人;伊斯兰教信众主要为外来维、回族少数民族群众,人数约3000人。
戏曲
黄冈境内流行的地方传统戏剧种类繁多,除了由民间戏剧发展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剧种黄梅戏、楚剧外,还有汉剧、采茶戏、被窝戏、东腔花鼓戏、文曲戏、赶柳戏、皮影戏等。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及太白湖畔的田歌、畈腔采茶调,现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5年黄梅县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 的称号。
东腔戏,俗称“哦嗬腔”,又名“东路花鼓”,清朝时期发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英山等县,其声腔高亢,为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该剧种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保护项目。
舞蹈
有展现劳动场面的薅秧舞、采茶舞、采桑舞,有喜庆场面的灯歌类舞蹈狮子、花挑、龙灯、采莲船、大头舞、莲湘、秧歌、高跷亭子,有反映生活情趣的蚌舞、扇子舞、碟子舞等,绚丽多姿,各具风采。过去每逢春节,各地都以灯歌类舞蹈拜年祝福,热闹非凡。
工艺
黄冈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独树一帜的传统工艺有挑花、刺绣、扎花、编织、陶艺、竹艺、石刻、木刻、根雕、缠花等。其中最负盛名有黄梅挑花、红安绣活、英山缠花和蕲春管窑陶艺制作技艺。
习俗
黄冈民风淳朴,土风厚善,习俗多姿多彩,农耕、商肆、语言、服饰、饮食、医疗、宗教、婚丧喜庆以及四时八节等生产生活习俗涉及面广,历史悠久,特点鲜明,饱含楚文化风格,如在生活习俗上,春节打糍粑,花朝做软曲粑,端午节喝雄黄酒、家家插菖蒲艾叶,麦收时节做锅烙粑或“千层饼”,红白喜事做“起家粑”等,“老米酒 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更是黄冈山区特色饮食文化的真实写照。 黄冈的民间习俗传承着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在我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