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在中国历史悠久,羌族文化的语言、服饰、饮食、权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展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强自古就是羌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翻开长长的中国历史画卷,以“羌”命名的州、县,唯有宁羌,自夏商时期宁羌就是羌人繁衍生息的天然乐土,古代羌民在宁羌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羌族文明,给我们留下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瑰宝。迄今仍散居于宁强境内各地裔,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劳动生产、建筑格局以及宗教信仰等习俗,与现今羌地风土人情无一二致。
古羌文物、羌族文献、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民间文化传人等文化遗迹记载着宁强历史的变迁,也深深地影响着宁强人民的生产生活,给宁强烙上了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明洪武年间,羌民因九成揭竿起义,明太祖朱元璋派兵镇压,大肆屠杀搜捕羌人,致使部分羌人被杀,部分被遣送出境工管制,部分不愿离开故土的羌人,只好隐瞒身份,以汉族身份隐居在南山一带的深山老林,繁衍发展成今天的宁强人。
在民居格局上,清、民时期基本上是“长三间带转阁”、“长五间带转阁”、“四间两头转阁”等。这种格局早在三百多年前的羌民居中就已定型。对清、明时期居舍影响最大,至今延续不衰的是木楼,宁强境内现存的八十余年前的青木川大院,一百五十年前的苍社乡杨家书院”和近二百年前的燕子砭庙子岭周家贡院(残迹)等遍布宁强的百年老屋,皆与羌人木楼一脉相承。在5·12地震中现存的木楼除瓦片摔落外其它完好无损显示其坚固抗震的特性。
宁强羌民的服饰,色泽素雅,古朴大方。男子的衣服多以青蓝色为主。其款式喜欢身宽袖敞,裤管大而短,下打“绑腿”,脚穿麻草鞋,冬天裹棕片。妇女则以青、绿、花色为主,并喜欢衣裤绣花边,镶嵌五色花草图案。宁强羌民没有戴帽子的习惯,但男女老幼都有缠帕子的风俗,在和四川交界地特讲究。头帕、色调是男子青、蓝、黑色,妇女为枣儿红、翠竹绿、淡青色。年轻的妇女还喜欢在头帕上戴一些银、珠之类的头饰。宁强这一带羌人明显服饰特征的服饰文化,其源头是明初当地大量羌人被迫隐姓埋名,分散生存在宁强大山里,繁衍发展成今天的宁强人,将自己千万年形成的具有民族特征的服饰继承和沿袭下来,形成了今天宁强独具羌风的服饰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