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台位于新乐市何家庄村东侧,东经114°71′,北纬38°38′,海拔高度56.4米。位于河北省西南 部,太行山东麓,东与定州相连,西与行唐为邻,北接曲阳,南靠藁城、正定,距省会石家庄35公里,107国道、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贯穿境内。 伏羲台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地带,所在地沉积大量的砂岩、砂质岩,土壤为沙质潮土,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冷热变化剧烈,气温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2.2℃。其北侧1.5公里处有大沙河由东北流向西南贯穿全市,南侧3公里处有木刀沟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市,这两条河流均属于大清河系。年平均降水量428.9毫米。植被主要为草本植物。伏羲台周 围方圆两千多米之中植满多种名贵花草树木,两千多米之外是农田。伏羲台位于何家庄、吴家庄两村东北夹角之处,其西侧的何家庄村有1,150户,5,033人,其南侧的吴家庄村有1,235户,4,748人,均以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养植业以猪、鸡、牛等动物为主。其它产业有建材厂、化工厂、电热毯厂等。通往伏羲台的专程公路伏羲大道直通新乐市区。107国道、高速公路贯穿新乐境内距伏羲台仅1公里,交通便利。伏羲台、人祖庙规模宏大,台殿参差,祭祀始祖香烟燎绕,磬盂声祥。伏羲台周边地区环境优良,未遭受任何污染。现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人祖庙会。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野台即伏羲台)以窥齐中山之境。”《辞源》羊部有:“义台即古野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新乐县西南部,战国时赵武灵王……。见史记赵世家、读史方与纪要真定府新乐县。” 《魏书·地形志》载:“中山郡领县七……新市(二汉、晋属,有蔺相如冢,羲台城,新市城。”“皇始二年(公元397年)道武与慕容麟战于义台坞(义台即古伏羲台)大败之)。” 在伏羲台出土的石斧、石镰、骨刀等文物及伏羲台的地层、地貌都证明了伏羲台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 根据伏羲台周围裸露大量的商周时期的砖瓦等建筑构件,经河北省文物专家考证,伏羲台龙师殿、寝宫、六佐殿始建于商周。元大德五年(1301年)对六佐殿进行了维修。 隋大业中,新乐籍著作佐郎郎余令归里省亲,为新乐敬题《羲皇圣里》。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伏羲台庙已有很大规模。台高约五丈,正殿五间,寝宫三间,山门三间,司香火大小十五间,台庙所占香火地总约五十三亩。 明万历年间,羲台城废,留下遗址。台上保留羲皇古庙。《新乐县志》万历本载:“羲台,在县西南十五里,碑字剥落,不可睹视,有城见《魏书》,今城废,遗址屹然,其台高一丈八尺,东西阔十五丈有余,南北长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庙。”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修三司圣母殿使殿宇三间焕然一新。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动工,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竣工。历时八年对伏羲台、庙进行了维修,将一个“台庙就圯”的古台破庙修成为台象八卦屹屹然,庙成具瞻巍巍然,廊祠门垣罔不翼翼秩秩然。 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修浴池亭。 清顺治二十七(1660年)重修伏羲台庙宇。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对伏羲台、伏羲庙进行了维修。修复了浴儿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伏羲庙诸庙已倾,对关帝、龙王、药王、马王、伏羲后宫以及娘娘、太尉等殿共七处进行修葺。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伏羲庙。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对伏羲庙进行了小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对伏羲台庙进行了维修。 清代中后期伏羲台庙产已达到二百多亩,庙宇一十五座,一百多间。 解放前后伏羲台配庙全部拆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由人武部、商业、林业占其庙产。文革后期将龙师殿、寝宫拆除。 一九八五年新乐县文物管理所成立后,开始对伏羲台进行保护和管理。 一九九0年河北省文物局拨款由省古建研究所对六佐殿(原十王殿)进行了落架重修。 一九九四年河北省文物局组织历史、古建专家通过论证,批准复建了龙师殿、寝宫仿明制式的古代建筑。 一九九五年建成伏羲女娲业绩展室颂羲堂。对伏羲画卦台进行了加固和维修。根据原样重新制安了汉白玉石栏板。伏羲台北侧浴儿池、葫芦头、浴池亭修复一新。 一九九六年为有利于保护,在伏羲台周围修建了4800米长的保护围墙和与人祖庙格调一致的三个仿古出入门。 二00二年复建钟、鼓亭,修建了伏羲台管理办公用房。 二00二年新乐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强对伏羲台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以伏羲台、人祖庙为核心,着手兴建伏羲文化园,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做出全面规划,并通过国家级文物、历史、旅游专家组的论证。 二00四年复建华胥殿(俗称老娘殿)。 为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一九九三年新乐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伏羲台为核心兴建伏羲文化城。经过几年的恢复建设伏羲台、人祖庙已初具规模,二00二年开始对外开放。几年来由伏羲台的门票业务收入,应用于全市文物工作,给新乐文物建设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