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小磨香油是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著名食品,中华老字号,源于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开始出现,第一家是南关回民杨殿魁所开,他由作勤行生意改为磨香油。
如今大名小磨香油全国闻名,飘香华夏。河北省大名县已成为全国名气最大,销售量最多的小磨香油加工地,年产香油占全国香油总量的1/4,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小磨香油之乡。
大名小磨香油生产在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开始在大名县城出现,第一家作坊的主人是南关回民杨殿魁,他由作勤行生意改为磨香油。当时他从山东东昌府请来一位磨油师傅,合伙在大名城内西街(与羊市街口相对处)开设了香油坊。此人极善经营生意,除每天走街串户零售香油
外,他还天天往饭铺、包子铺赊销送油,给各铺立下账册子,定期算账。这样一来,小磨香油在大名逐步普及开来。尤其是回民,大多是用香油调味。售油量由少到多,每天可售出六斗芝麻的香油(每斗芝麻二十四斤)。杨殿魁家靠经营小磨香油赚了钱,磨油技师干了三年要辞业回家。走时,杨殿魁带着礼物盘费一路送行。磨油技师受了感动,至半路途中,技师将磨油秘诀告诉了他,只有两句话,即:“馏到的芝麻,搅到的油”,就是炒芝麻后要用木掀扬凉,芝麻越凉越香;搅油时要搅熟,越熟出油越多。杨殿魁回来后,掌握了技术,就独立经营小磨香油坊,越干越发财。此技艺流传至今。杨家第五代传承人杨东江,2003年3月在大名县城东香油城开办了“大名县大名府香油调味品有限公司”,由单户小作坊式经营,走上了机械化、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之路。
继杨殿魁开办县城首家香油坊后,其西邻王家后来建起了“西大街王家老香油坊”,现已传承四代。笔者访问了70多岁的王家香油第三代传人王维新和其子第四代传人王增生,见证了其用传统石磨制取香油(俗称“水代法”)的全过程,众人皆称其家香油“地道”。
大名小磨香油另一起源是在大名西北儒家寨:
世代以磨香油为业的儒家寨东街村民张俭的先祖, 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过来时带来磨香油石磨,在儒家寨开办张家香油坊。张家当时制作的小磨香油“香飘五里”,人称“五里香”。明嘉靖年间经大名在朝为官的吏部侍郎吕本忠推荐,张家“五里香”小磨香油向皇上进过贡,深得嘉靖皇帝赞赏。嘉靖帝赏赐张家一块匾、一盘磨。匾早已无存,那盘磨二十年前被万堤区一个人高价买走。
儒家寨张家小磨香油的出名,带动了当地的小磨香油加工业发展,传说明朝时期在现泰山行宫庙前的“堡子城南门外(儒家寨历史上曾称堡子城),曾建有八大家小磨香油坊,分别为张家、李家、甄家、陈家、田家、刘家、申家、赵家,此盛况一直延续到清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