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的文化历史

家乡区县: 四川省筠连县

筠连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县境即有人类活动。

西汉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西南夷,置犍为郡,时治(今贵州遵义市西)。

元光五年(前130年),郡治迁南广(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今县境属犍为郡南广县地。

隋 文帝开皇四年(584年)于南广县城置协州,今县境属协州地。

唐 初置筠州,领盐水、筠山、罗余、临居、澄澜、临昆、唐川、寻源8县;又置连州,领当为、都宁、逻游、罗龙、另平、清坎6县。

武后时(684—704年)置定州,领扶德、支江二县。均为羁縻州,隶剑南道(治今成都市)戎州都督府(治今宜宾市翠屏区)。

宋 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罢定州,羁縻筠州、连州隶梓州路(治今三台县)戎州。

微宗政和四年(1114年)更戎州名叙州。重和元年(1118年)更梓州路名潼州府路,筠、连二州隶潼川府路叙州。

元 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筠连州领腾川县,治今筠连镇。 筠连州及县似先入叙州路隶四川中书省参政行诸蛮夷部宣抚司,后属永宁路,路治今叙永县境,飞领筠连州。

明 洪武四年(1371年)置筠连县,隶四川等处中书省(治今成都市)叙州路(治今今宜宾市翠屏区)。

六年,改路为府。九年,改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十年撤筠连县入高县(治今高县文江镇)。

十三年复县,隶叙州府。

清 顺治十六年(1659年),县归清有。雍正六年(1802年)县属大、小楠木园划归云南省镇雄州。

嘉庆一年(1802年)置道,隶四川省永宁道(治今泸州市)叙州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道名,隶下川南道叙州府。

民国 元年(1912年)裁道,隶四川省叙州府。2年,撤府立道,隶下川南道。3年复称永宁道。18年,废道制直隶四川省。24年设行政督察区,隶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

人民共和国 1950年1月9日,筠连县解放,隶川南行署区(设泸州市)宜宾专区。

1952年撤川南行署区,成立四川省隶四川省宜宾专区。1953年10月,由高县划入3个区。1997年2月,宜宾撤地设市,筠连县隶属于四川省宜宾市。

筠连县民国时期有汉、苗、回3个民族。新中国成立后,随高县4、5、7区的划入及因工作关系调入人口,民族种类增多。2012年末,全县有汉族、苗族、彝族、回族、壮族、蒙古族、满族、白族、土家族、羌族、哈尼族、傣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瑶族、藏族、布依族、侗族、哈萨克族、黎族、傈傈族、佤族、土族、达翰尔族、撒拉族、毛南族、仫佬族27个民族共427550人。其中汉族406172人,占总人口的95%;26个少数民族21378人,占总人口的5%。苗族19831人,占总人口的4.64%;彝、回、藏、壮、白、满、土家、仫佬族等25个民族1547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高坪、联合、团林3个苗族乡及蒿坝、巡司、腾达、大雪山、双腾、乐义、筠连镇7个镇。

何佳虹(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