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民间文化艺术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海门民间舞蹈起源于祭祀活动。早在明代逢年过节就有祭神娱乐的习俗。清代中叶起,随着宗教仪式和庙会活动的兴盛,海门民间舞蹈又不断发展,有跳财神、跳加官、跑五方、调狮子、舞龙灯、荡湖船、蚌壳精、踩高跷、挑花担、打莲湘、腰鼓舞、马灯舞、秋千台、红扇舞、盘元宝、扭秧歌、扑蝶舞、抬判、铁桃、三十六行、八蛮进宝、滚叉、昭君出塞等数十种。其中有一部分舞蹈是从外地流入的,如打莲湘、腰鼓舞等。1949年前,部分民间舞蹈失传。50年代,县派专人负责民间舞蹈的发掘和整理,龙灯舞、狮子舞、挑花担、打莲湘、腰鼓舞、荡湖船等先后搬上舞台。县举办的文艺会演,每次均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舞蹈。1983年,县文化馆对民间舞蹈进行普查,经过整理的民间舞蹈“跳财神”被列入《中国民间舞蹈·江苏卷》。
跑五方。此舞是宗教祭祀《放施食》中的一个程式(在死者家做丧事时,道士随送葬队伍回家,遍在场心上跑起队形,一般跑“三角阵”、“四角阵”、“五角阵”、“荷叶包”、“月里偷逃”、“狮子站桩”等6个图阵。阵图越跑越快,工作幅度越来越大,道士手执竖箫管笛、低音大鼓,吹吹打打,十分热闹)。实为道教祭祀仪式中的“步罡踏斗”。流传于海门通东地区。道士门随祭祀队伍“放桥灯”后返回场地,立即“跑五方”。表演者一般7~11人,手持方灯,队形变换有“三角阵”、“四角阵”、“五角阵”、“荷叶包蟹”、“月里偷桃”、“狮子站桩”等。众道士互相穿插,首尾相接,行进速度由慢渐快,动作幅度由小变大,丝竹音乐伴锣鼓打击也随之由慢而快,十分热闹。1959年,海门文化馆将“放桥灯”重新整理编排为《桥灯舞》,把原来的“桥灯”制作成红灯,内点蜡烛,由18名男女演员擎双灯而舞。队形变换时,全场切光,在原来“跑五方”的程式上又增加了“二龙戏珠”、“双龙出海”、“鲤鱼跳龙门”、“天女散花”等队形变换,参加江苏省文艺调演,在群众中很有影响。

Hello开踢(2014-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