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礼泉县先后建立了剧团、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电影公司、文化馆、工人俱乐部、昭陵博物馆等。1989年,文化系统共有职工224人,有乡镇文化站19个。[13]
1952年7月设立收音站,1956年创建礼泉县有线广播站。1956年广播与电话同杆,20个乡镇都通广播并设乡镇放大站。1958年刊发《礼泉报》,于1962年停刊。1972年实现广播专线。电视从1965年开始,到1974年全县有电视机35台,到1989年电视基本普及,全县电视覆盖率100%。
1989年,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220人。县上有科委、科协、农技推广站、植保公司、种籽公司、园艺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管理站、农业机械化学校、农业广播学校等11个科技管理和科研单位。有农业科技人员572人,20个乡镇都有农技推广站、农业机械站、畜牧兽医站。[13]
1990年有高级教师41人,高级讲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588人。有高中7所,教师311人,初中47所,教师1242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21511人。小学443所,教师2445人。在校学生5239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基本达到教育普及。“十一五”期间,礼泉县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入4亿多元,完成了高中标准化建添加设,实施了46所中小学危漏校舍改造和灾后重建项目。截止2010教学年度,全县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人数30377人,专任教师2417人;小学147所,在校学生人数43318人,专任教师2996人。[13]
1990年有医疗单位34个,卫生技术人员675人,其中主治医师68人,副主任医师3人,病床523张,农村医疗站374个,农村医务人员772人。县医院在外科手术方面可作胃次全切除,上腹、胸科手术,可以开展三脏器切除和直肠癌根治,脑外科手术等。1983年成立西北第一家县级精神病院。据1988年统计,自开诊以来接收10省93县精神病门诊病人14.4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200人。“十一五”期间,镇(社区)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和大病救助制度全面推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截止2010年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共26家。病床共1024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92人,其中医生580人;卫生防疫人员497人。[13]
“十一五”期间,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入4亿多元,完成了高中标准化建设,实施了46所中小学危漏校舍改造和灾后重建项目,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6年末的54%提高到96%,高考二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教育发展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1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