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江三峡西首的奉节,是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三峡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方古老的土地,远至洪荒的岁月,人类的祖先就开始在这儿繁衍生息,人类的文明史刚刚揭开第一页的时候,我们的先辈也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在奉节县提出以"旅游富县"战略的日子里,认真深入发掘奉节县的历史文化资源,继承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色彩,并充分让它为一方人民造福,这不仅将对地方经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
奉节县属于亚热带地区,地处东经109°31 ″,北纬31°02,一年平均温度在16,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200毫升,常年日照1639。1小时,四季分明,很适合各种生物的生存繁衍。
从200多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可以知道,那时候这里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生活着熊猫、剑齿象等各种动物。近几十年,考古学家在奉节县的周边地区发现了"巫山人"和"建始人"的化石,说明这一地区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2001年,考古学家又在奉节县的天坑地缝周边地区发现距今10多万年前"奉节人"的化石。这充分表明,这一地区古人类的活动始终未有中断。石器时代,奉节县境内,就有老官庙文化遗址、鱼复浦遗址、观武镇遗址、千秋坊遗址、三塘遗址、擂鼓台遗址、关庙沱遗址、新浦遗址等30余处。前些年,考古工作者在鱼复浦的台地上发现大量石制品、烧石、烧土和动物化石。让考古工作者十分兴奋的是,在一些排列很整齐的红烧土堆旁,发现一块不同凡响的陶片。它从陶质、火候等各个方面都显得很原始。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俞伟超先生看到很激动,认为它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称它为"三峡第一陶"。从烧土堆周围密集分布的鱼骨、兽骨、小石器来看,当时的原始人以狩猎、捕鱼为生,过着一种群居的生活,好象吃饭都是集体在一起。据推论,鱼复浦遗址时代应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即北方所谓的"细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
有史以来,奉节县的发展变化脉络各种史册记载得十分清晰。据《禹贡》记载,奉节县地跨九州中的荆、梁二州,到西周初年,这里是巴国的属国夔子国的的领地,名鱼邑。春秋战国时期,瞿塘峡成了楚、秦、巴、蜀四国争夺的要地。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灭夔子国,夔并为楚庸国的鱼邑。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庸叛楚,楚联巴、秦共同灭亡庸国。庸国一分为三,鱼邑重归于巴国。到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并吞巴国。周郝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原巴国地建巴郡,并在鱼邑建鱼复县。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县城之一。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平定巴、蜀,沿用秦的建制。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设13个刺史部,鱼复属益州刺史部的巴郡,并设江关都尉。西汉末年,公孙述在四川称帝,修筑了白帝城。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璋分巴郡为三郡,鱼复属固陵郡。
如果说奉节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在冷兵器时代曾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那么,其传统文化从唐宋以来也达到了辉煌的境地,并且成了华夏文化史上相当重要的篇章。
奉节的传统文化是长江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三峡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精神著称于世,其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三峡文化特色和内涵。她作为一种"始源性化",可以独立展示人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的系列演进轨迹;作为一种"地域民族性文化",她具有巴楚文化交融的复合特色;作为一种"经典文化",她有丰富的高品位的文学艺术传世。无论是从文化的最表层民风俗,还是从文化的最高层次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方面,我们都能领略到三峡人与奇峰峻岭、峡谷深涧、奔腾大江的和谐。三峡人对大山大水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创造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奉节的传统文化虽然同三峡传统文化一样,历史文化的悠久与文化积淀的丰厚性并存,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内涵的深邃、文化发展的多元和文化风格的和谐性同在。但在三峡文化圈内她仍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别是经典文化方面,丰富多彩高品味的诗歌作品在其众多的文化特色中出类拔萃。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主要文化形态,也是三峡文化中闪光的部份。地处三峡之首的奉节可以说是三峡诗歌中最精彩的华章。
三峡有许多古老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最早见于《乐府诗集》古老的"滟澦歌",通过瞿塘峡口滟澦堆大小来告诫船工,在不同的水位下瞿塘峡行船的安全与艰险情况。
为什么诗人到这儿会诗兴大发而俯仰吟哦?这与这儿的地理形胜,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有很大的关系。
奉节县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四川盆地的东部边缘、长江三峡西首、雄奇壮丽的瞿塘峡畔。瞿塘峡全长8公里,她既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巍峨,又有"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的险峻磅礴。峡内"两壁对峙,上入宵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疋练然"。盛夏时,"怒流触石为漩涡","水花作雨飞鬓毛"。秋冬时,"峡中平如油盎"。葱茏青翠的白帝宛若一颗晶莹的明珠座落在嵯峨的夔门前,奇石滟澦堆俨然威武的将士,中流砥柱,掀起满江波澜。大山大水在这儿排列组合成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图,自然能激起诗人的一腔诗情。
由于奉节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特别是蜀汉政权刘备、诸葛亮在这方土地上演出了"托孤"的名剧,而且这块土地上又有众多的三国文化遗址。凡到此的诗人们都免不了要寻幽访古、凭吊先贤,抒发一番感慨。
奉节也是巴楚文化交汇地区。奉节属于重庆,是巴蜀文化范畴,历史上曾属楚国管辖,而且从清代以 来的大量移民都是来自湖北等地,因此"其人半楚"。但是,这里毕竟是巴蜀的土地,而且也是鱼复巴人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其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三峡土家特色。这也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为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诗史长、诗品高、诗人显,奉节成了三峡众多诗点中最辉煌的一处。因此,奉节被人称为"诗城"。
奉节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三国文化。
三国时期,奉节是蜀汉的军事重镇,刘备永安宫托孤,上演了一出让人荡气廻肠的历史名剧。蜀汉君臣在奉节县的时间不久,但围绕白帝城这方土地,却涌现了不少文艺作品。诗、词、歌、赋、小说、散文、曲艺、绘画、书法,好多种戏曲都有《白帝城》、《八阵图》的剧本。特别是《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小说中对鱼复浦八阵图的渲染,让白帝城和鱼复浦声名大震。在奉节县一带,有丰富的民间传说。除有广泛流传的水、旱八阵图传奇故事外,还有关索与鲍三娘的故事、刘备卖草鞋的故事、诸葛亮与陆逊小时相遇的、诸葛亮招亲等故事。
如果我们再加大诗城文化和三国文化的研究力度和扩大研究领域,以包容、研究天下诗为已任,以《三国演义》博大精深的境界为基础,那么,奉节这座小县城就将自己放上了一个较高的平台,其文化意义就将走出国门,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一席之地。那时,我们完全可以把三峡这座小城作为诗学、三国文化的研究、博览中心,为旅游经济埋下极其深厚的根基和拓展出广阔的空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