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薛家岗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自古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东周时期,安庆地区的潜山县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治所位于今天的安徽潜山县),“安庆”自此得名。公元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将安庆城移到今天的易守难攻的宜城渡,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安庆地区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孔雀东南飞》、“大乔小乔”、“皖河鲶鱼头渡口遗址”、“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庆自古就是长江中下游水路交通枢纽,商业比较发达。唐宋时期即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等多经此运销外地;明清之际,徽商云聚,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成为皖西南和皖鄂赣边界的最大商埠和长江重要港口。
安庆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之:“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中流天堑,万里长城于是乎在”。三国时吴、魏相争,南宋为抵御金兵而筑城,元末、明季均发生过激烈争战,“安庆保卫战"谱写了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乐章。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济盛,文物丰富,是沿江北岸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们在此劳作、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属薛家岗文化。这里有皖山(天柱山,古称南岳)、皖水(皖河),为周代古皖国(及其东邻桐国)故地,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从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古名“盛唐”起,至今已有21 10年(公元前106年一公元2004年);以“安庆"名问世,沿用至今已达857年(1 147--2004);自南宋筑城作府、县治所以来有744年(1260-2004),其间1760年一1 937年为安徽省会,长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近现代史上,太平军三克安庆、石达开安庆易制、安庆保卫战,徐锡麟起义,熊成基起义,安徽“六二”学潮、驱逐省长李兆珍、推翻省议会,1927年的“三·二三"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安庆发生。我国第一家军工企业“内军械所”(1861年)在此创办,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蒸汽轮船在安庆制造。在省内,第一所新型学校“求是学堂”(1 898年)、第一所正规大学“安徽大学"(1928年)、第一个图书馆在此建立;电报(1875年)、电灯(1907年)和自来水(1910年)也首先在此使用。
建置沿革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县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庆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宁宗皇帝潜邸,升舒州为旧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新安庆城之驻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云坡原来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曾经登盛唐山观望长江,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城别名“宜城”。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时期。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县之地),而沿边多警。知府黄干在舒州旧址(今潜山县梅城)建“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为了阻止蒙古大军从水路进攻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市)废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墙砖石改筑于宜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为新安庆府”(治址在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此地,濒临长江,易守难攻。从此,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治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建国后建置大事
1949年4月23日,安庆解放。并与同年设立安庆市,由安庆专署领导。属皖南行署区,专署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怀宁(驻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驻晋熙镇)、岳西(驻衙前镇)、潜山(驻梅城镇)、桐城、桐庐(由桐城县析置,驻汤家沟)等8县。1951年桐庐县改名为湖东县。
1952年安庆专区属安徽省领导。安庆市改由省直辖。原池州专区所属铜陵、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至德(驻秋浦)、东流等5县划入安庆专区。1954年湖东县由汤沟镇迁驻枞阳镇,1955年湖东县改称枞阳县。1956年至德县迁驻尧度镇。1958年撤销铜陵县,并入铜官山市,原由省直辖的铜官山市改名为铜陵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1959年东流、至德2县合并为东至县(驻尧度镇)。1960年,原由省直辖的安庆市委托安庆专署领导,以铜陵市部分地区复设铜陵县(驻原县城)。1961年安庆、铜陵2市改由省直辖。1965年安庆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将铜陵、贵池、青阳、东至4县划归池州专区。
1970年安庆专区改称安庆地区,地区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桐城、枞阳、怀宁(驻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潜山(驻梅城镇)等8县。
1979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1988年,撤销安庆地区,所属的桐城县、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划归安庆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