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发生先生曾嘱托写一篇介绍他家乡新洲仓埠的文章,由于资料有限,始终未能如愿,引以为憾事。今作此文,了却心愿。
新洲徐源泉公馆重新修缮(图)
仓埠徐源泉公馆 资料图片
一部民国史,半数仓埠人。
想必大家对湖北红安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军第一县所熟悉,而对紧邻红安县的新洲县(今武汉市新洲区)为湖北中华民国将军县却陌生得很。其中境内仓埠镇就出了47位将军(其中2位二级上将、5位中将、40位少将)。
仓埠为今武汉市新洲区古镇之一。仓者仓库也,埠者码头也。在相当长时期属黄冈县,1951年从黄冈析置新洲县时改属之。
仓埠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原濒武湖(1965年武湖围垦不再通长江)之滨,为著名港口,多仓库,故名。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名“骑龙镇”(今仓埠有骑龙街);唐中和二年(882年)改为中和镇。明洪武元年(1368年)朝廷利用武湖漕运,在此建贮粮所,更名为仓子埠。据族谱考证:此后共有52姓由江西饶州余干、乐平,吉安安福县和鄱阳瓦屑坝等地迁至倒水河两岸定居。明、清均为巡检司驻地。清同治六年(1867年)筑高约2丈,长约6华里的石城墙,仓埠始有城池。光绪七年(1881年),仓子埠改名仓埠市。仓埠之名沿用至今。
及至民国时期,仓埠名人辈出,并热心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导致仓埠空前繁荣,时人称其“小汉口”。也就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在民国时期,却出了两位湖北省省主席(徐源泉、万耀煌)和两位湖北省省长(夏寿康、萧耀南)。
据2009年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仓埠街志》记载:
1913年,驻仓埠江西军士闹饷,纵火抢劫,正街十几家商号被焚掠殆尽,后获黎元洪副总统核准赔偿。
1915年,仓埠籍商人王家崇从武汉租回轮船一艘,从事客货运输,仓埠港首泊轮船。1921年6月,商人卢福田、林子俊租赁客轮2艘,建立“仓汉轮船聚义公司”,营运于仓埠至汉口航线。
1928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总指挥徐源泉(仓埠人)等筹资修建长32.5千米仓(埠)水(口)窑(头)公路,并成立股份公司经营汽车运输。
1929年,徐源泉在家乡建公馆。与此同时,徐源泉在仓埠租用民房,创办仓溪小学。后改培源学校和正源中学、正源小学。
1930年,长24千米仓(埠)阳(逻)公路建成通车。
1931年,徐源泉开办的“仓汉轮船局”以客、货轮11艘运营于仓埠至汉口、汉口至宜昌之间。
1938年10月24日日军攻占仓埠。
1940年2月,汪伪黄冈县政府在仓埠成立,罗荣衮任县长。1943年8月由罗毅之接任。
1942年,汪伪黄冈县政府征调黄冈、黄陂两县民工数万人,修建仓埠飞机场。
1945年8月14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驻扎在仓埠的日军及汪伪人员撤往汉口。15日,国民政府进驻仓埠。9月初,国民党黄冈县县长谢自力来仓埠改编伪保安队,抓捕汉奸10余人。
1946年,正源中学复课。徐源泉邀请国民党军上将何成浚等要员参加复校庆典。
1947年10月,刘、邓野战军所部张才千旅进驻仓埠。
1949年8月1日,“革大”仓埠分校举行开学典礼,湖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聂洪钧等参加。12月4日,“革大”一部举行毕业典礼,湖北省委副书记刘建勋,黄冈地委书记赵辛初,“革大”副校长程坦到会讲话。
1950年正源小、中学改为仓埠小学和仓埠中学。
1951年6月21日,从黄冈县析置新洲县,属黄冈地区。1983年8月19日,新洲县划归武汉市管辖。1986年仓埠设镇,治所从仓埠迁至周铺。1998年9月15日,新洲撤县设区。2000年3月23日,撤镇改设仓埠街道办事处。
仓埠名人一览:
夏寿康
(1871—1923)字受之,号仲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派赴日本考察政治。1909年当选为湖北咨议局副议长。武昌起义后,历任湖北都督府参议、湖北内务司司长、湖北民政长、国务院铨叙局局长、肃政厅肃政使。1915年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授一等少卿。后又任总统府秘书长等职。1920年9月任湖北省省长。11月22日抵鄂,27日正式接省长印。1921年3月被免职,改任京畿水利督办,但未到任。1923年11月14日在北京病逝。由鄂督萧耀南迎丧返鄂,归葬故里。
萧耀南
(1875-1926)字珩珊、衡山,因其祖籍浙江兰陵,也常被人称为萧兰陵。1901年入湖北将弁学堂,结业后曾任武昌护军营左旗第二营哨官、帮带,随营学堂教员。1907年7月入陆军速成学堂第二期毕业。1909年调军咨处总务厅一等科员,旋升科长。冬,调任陆军第三镇曹锟部正参谋官。1912年12月,第三镇改为第三师任参谋长。1913年2月,授陆军步兵上校。8月,任第三师补充步兵旅第三团团长,11月加陆军少将衔。1914年1月,调任第三师第五旅第九团团长。1915年兼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曹锟)参谋长。次年晋升陆军少将加中将衔。9月任直隶督军高级参谋。1917年4月,升陆军中将。12月得任直隶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1920年7月,直皖战争中擢升第二十五师师长。次年8月任湖北督军。10月,加陆军上将衔,擢两湖巡阅副使,仍兼湖北督军。1922年7月授炳武将军兼湖北省长。1923年2月,奉吴佩孚命,血腥镇压“二七”大罢工,杀害林祥谦、施洋等多人。11月,任萧为两湖巡阅使、炳武上将军,名义上兼管湖南。1924年1月,又兼署湖北省长。3月,晋升陆军上将,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任豫湘防务总司令,并颁授九狮军刀一柄。1925年1月湖北督军裁撤,改任“督办湖北军务善后事宜”并暂行兼署湖北省长。2月任“善后会议”会员。10月任鄂军讨贼军总司令及后方筹备总司令。1926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二),因服安眠药过量逝世。
徐源泉
(1886-1960) 又名克诚,派名继绩。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南京陆军讲武学堂,在校时加入同盟会。后任南京第四中学教员、陆军补助教育团教官。1911年辛亥武昌首义时回鄂,参加阳夏保卫战,任战时司令部学生队队长。南北议和后至上海任光复军参谋、骑兵团团长等职。1914年入张宗昌军,任督军府参谋。1919年随张宗昌入关投靠张作霖,历任江苏陆军第六混成旅第二团团副,奉天陆军第三旅第五十五团团长。1925年8月,升陆军第十五旅旅长,旋兼任第二方面军团第六军副军长等职。1926年被授予将军府克威将军。1928年6月为天津临时保卫总司令,旋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十一军团总指挥、第六集团军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编遣时,任陆军第四十八师师长。1929年夏,任国民党“讨逆军”第十军军长兼四十八师师长,参加中原大战。1930年3月任鄂北“剿共”总指挥。1931年后任湖北全省“清乡”督办兼第十六路军总指挥、湘鄂边区“剿共”总司令、湘鄂川边区“剿共”总司令、川鄂湘黔边区“绥靖”主任公署主任等职,负责“围剿”洪湖革命根据地。1935年4月晋升二级上将,1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初期,曾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参加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武汉失守后,擅自率余部撤到平汉路西,李宗仁以其违反军令,押解西安,电请蒋介石将其撤职查办。1942年,经军法总监何成浚求情,方无事释放至渝,任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45年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退役,回湖北从事实业,接收大冶源华煤矿公司,兼任公司理事长。1947年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身份参加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竞选,当选为立法委员。武汉解放前逃往香港九龙。1949年经香港赴台湾,曾任湖北同乡会理事长。1960年11月11日病逝于台北。著有《曾胡治兵语系句解》、《我的回忆》等。
万耀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