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椒陵”的全椒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依山傍水,水多桥多。全椒县县城内共有七座桥,这些桥的背后都是有些故事的。
宝林桥,宝林桥位于县城西门。清康熙县志载“西半里,在寺前,明永乐四年春,知县马继祖修之。”宝林寺,唐贞观七年所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桥因寺名。后宝林寺被毁,唯存宝林桥。
积玉桥,积玉桥位于古县衙东,现全椒中学西。《康熙县志》载“去县东百余步,一名市石桥。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大司马桓温讨袁瑾,简求救于符秦,秦遣将军王鉴,张牦帅步骑二万救之。温遣桓伊等击鉴。牦于石桥大破之,即椒之积玉桥也。”又《宋史》载“金人大战积玉桥,即此地。”积玉桥三孔四垛,桥面皆以麻石条铺就。车辙道道。民国六年重修此桥时,曾发现石刻数百。且每块仅有一字,邑人拓出86字,疑为六朝人手笔。古朴苍劲,有很高的书法价值,现仍在桥基当中。
涌金桥,涌金桥位于积玉桥东侧,又名奎光桥,因明隆庆修建的奎光楼而得名。奎光楼原名尊经阁,为全椒历代文人士子登临唱和之处。小说家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多有描述。涌金桥、积玉桥左右拱卫尊经阁。人们说那一带是县城的风水宝地。
拖板桥,拖板桥位于吴敬梓故居东侧的襄河之上。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五个方形石孔。涨水时没入水中,退水时现于水上。吴敬梓的族人,明进士吴中英曾有《拖板桥记》赞曰:“长可五十尺,广可十尺,高则四十尺,壮美如虹。然时际大潦,则石与惊涛相激。如溅雪,如飞琼,行者不病涉。伟哉“猜想当年吴敬梓乘舟愤然离乡时,拖板桥定然是没入水中的。否则,它一定会挡住全椒儿子沉重的脚步。
红栏桥,红栏桥又名高公桥。位于全椒东门。宋绍圣三年由邑人高志密所修。故名高公桥。因洪水和兵火的原因,屡建屡费.最后一次为民国二十年,增添木栏。漆成红色,从而改名为红栏桥。
太平桥,太平桥是全椒名气最大的一座桥,建于隋。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伐陈造橹于此古称贺橹桥。但全椒百姓千百年来却一致称它为“太平桥”。赋予了它深厚的历史内涵。相传东汉建武年间,一个叫刘平的人,任全椒长。刘平爱民如子,体恤民情。是年全椒大灾,他将皇帝拨给他造城的钱粮分给受灾百姓,从而获罪。在拿京问斩,途经该桥的当日,椒民倾城出动,含泪送别。这一天,就是农历正月十六。于是,每一年的这一天,全椒城男女老幼万人空巷,齐聚太平桥头。缅怀带给他们福祉的刘大老爷。
http://travel.anhuinews.com/system/2008/03/20/001973492_01.s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