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州中学是粤西百年名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国家级美术教育培训基地、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明代(1569年)的南岳书院,1905年改制后称高郡中学堂,之后改称广东省省立第九中学,解放后定现名。学校原址位于高州城区中山路31号,2002年学校高中搬迁至新校(高州市城南岭),新校校园面积13万多平方米(200多亩)。
根据高州府志卷十三记载,广东高州中学始建于元代大德8年(1304年),当时称府学。到了明代隆庆3年(1569年),高州知府吴国伦将府学改称南岳书院,与全国府学改书院一致。万历40年(1612年),知府曹志遇重修郡学,扩大规模,将南岳书院改称笔山书院。清代康熙48年(1709年)高州知府吴柯,将笔山书院更名敷文书院。嘉庆5-8年(1800-1803年)知府修缮敷文书院后又易名为高文书院。光绪27年(1901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将官办书院改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因此,光绪29年(1903年)高雷廉巡道吴永委等将高文书院改制为高郡中学堂,逐渐接近近代的学府建制。宣统3年(1911年)当地政府奉命又将高郡中学堂更名为高州官立中学。民国5年(1916年),校长林拨萃奉命将高州官立中学易名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民国15年(1926年)欧钟瑞任校长时,是年7月奉令将广东省立高州中学改称广东省立第九中学,体现“省立”性质。到了民国24年(1935年)4月,学校奉省教育厅第935号训令,又将广东省立第九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省立高州中学。解放后经省教育厅批准,再更名为广东高州中学,沿用至今。七百多年来,尽管学校名称随着朝代更替不断变换,但她的办学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只在“文革”期间停办过十年。
高州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时期,就读于该校的进步学生,曾先后创立“新高同志社”和“雄辩学会”,秘密阅读进步书刊,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有些人于辛亥革命前夕参加同盟会,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去。
早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校毕业生黄平民、朱也赤就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分别担任中共南路特委书记、特委委员,成为当时广东南路著名革命家,1928年两人壮烈牺牲。
当时的国民党人梁华盛、邓龙光等,原为该校学生,后来投笔从戎,参加东征和北伐,战斗在革命前线。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该校毕业生廖盖隆、杨优德、杨林熙(杨毅)、卓树基、程均昌、杨进琳、刘淑祥(女)、余荣中、李淑珠(女)九人于1938年7月有目的有组织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为高州中学校史写下光辉的一页。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该校学生掀起了遍及全县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9月至1949年10月解放,该校一直有中共支部,人们称誉高州中学为“高州青年的革命摇篮”,“高州学生运动的基地”。
据2006年11月12日广东高州中学官网显示,先后14人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现在职3人),高级教师148人,在职研究生28人,省、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等53人。近年,教师获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称号200多人次、获省级和国家级科研成果奖8项、在省级和国家级获奖或发表论文300余篇。
据2006年11月12日广东高州中学官网显示,近年,学生参加全国数、理、化、生竞赛有100多人获国家级奖励;学生参加广东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赛两次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学生参加国家级和国际级美术书法大赛,获金、银、铜奖近100人次。历年高考,学校各分数段上线人数、尖子生人数等持续保持茂名地区高考大户地位,高分层人数在茂名地区乃至全省都有明显优势,先后培养出广东省高考前十名尖子14人(其中,省总分“状元”陈立铭、黄韶洪、杜志艺、陈磊4人),单科“状元”24人,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输送79名学生,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十大名校输送2000多名学生。
据2006年11月12日广东高州中学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省和国家级表彰49次,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首批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校,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高州中学进一步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教书育人,取得的成绩为广大社会人士瞩目:年年评为市、地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多次评为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荣获团中央等单位授予的“活跃的中学生活先进单位”,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1998年被教育部评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美术教育培训基地”,2008年被评为全国示范性高中,是广东省特高级教师最多的中学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