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庭芝,“尽忠报国”百年梦(一)

家乡区县: 湖北省曾都区

随州这块热土上,南宋一百五十年间,始有岳飞坐镇“崇信军”指挥抗金,继有孟宗政、孟珙、李庭芝这些随籍将领浴血奋战,而“孟家将”出自“岳家军”,李庭芝受到孟珙的悉心栽培,他们虽时势不同、结局各异,但其“尽忠报国”的精神,却一脉相承,可歌可泣。
慧眼识珠,孟珙栽培李庭芝
李庭芝生活的年代,已是南宋的末期。此时的随州,不仅北面有元蒙的大军压境,战火时燃,而且内部的统治也是岌岌可危。《宋史·李庭芝传》载:“李庭芝,字祥甫,其先汴人……后徙随之应山县。金亡,襄、汉被兵,又徙随。”
大概李庭芝的先祖,在金人攻灭北宋之前,即从汴京迁到随州应山县(今广水),后来又为躲避战乱而迁到随州城。宋蒙联手灭亡金国,不仅没有光复汴京、收复河南,且受到元蒙更为强劲的进攻。而作为抗蒙前线的随州,其地方政权也是千疮百孔。《宋史》记载,李庭芝十八岁的时候,就“智识恒出长老之上”,他通过观察,对其父辈们说,随州知州王旻贪婪而不体恤属下,人们多怨恨他,随州一定会发生动乱,请把家迁到德安(今安陆)以躲避。他的父辈们勉强听从他的主张迁到德安,李家搬迁后不到十天,王旻果然被他的属下挟持着发动叛乱,随州老百姓死的很多。
南宋理宗嘉熙末年(公元1240年),因战局紧张,科举暂停,年少即聪颖异常,“日能诵数千言”的李庭芝,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还没有得到参加乡举的机会。为了尽早报效国家,李庭芝拜谒了随州老乡孟珙,毛遂自荐。
据《宋史·孟珙传》载,此时,作为前辈的孟珙,已是南宋抗蒙前线的方面大员,身兼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汉东郡侯兼京湖安抚制置使等方面重任。李庭芝的此次拜见,史载颇有传奇色彩。孟珙晚年“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其学邃于易……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据说,对《易》颇有研究、善于相面的孟珙,在李庭芝来之前的夜晚,梦见下属通报“李尚书来谒见”,第二天李庭芝就到了。孟珙见李庭芝相貌堂堂,身材魁伟,回头对他的儿子们说:“我相过的人很多,没有像李庭芝这样的,他的名位将来一定超过我。”
孟珙当时虽居要职,但毕竟没有进入朝廷,而后来南宋朝廷曾“加庭芝参知政事”、“以知枢密院事征入朝”,虽然李庭芝并没有真正进入南宋朝廷的权力核心,但名义上还是进入了国家领导人的行列,即“名位”上超过了孟珙。
当时四川军情紧急,作为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的孟珙,就任命李庭芝暂时担任施州的建始县知县。李庭芝到任后,训练百姓,治理军务,选老百姓中的壮士,编进官军中教其习武。一年之后,民众都知道敌人来了之后,如何战如何守,并善于骑马打仗,没有战事的时候,则带着武器下田耕作,敌人到了则全部出动作战。
当时施州(今湖北恩施)属夔州路管辖,因而李庭芝这个战守结合的办法,得到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的孟珙,在所辖地区的大力推广。
淳祐初年(公元1241年),南宋朝廷举行科举,李庭芝才离开建始县,参加科举考试,并一考即中,进士及第。
通过科举“正途”取得进士身份的李庭芝,作为“国家干部”,被孟珙招进自己的幕府,“主管机宜文字”,从而孟珙与他耳提面命、朝夕共处。
公元1246年10月,孟珙忧劳成疾,病逝于江陵,年仅五十一岁。孟珙临终之前,还准备了奏章向皇帝举荐贾似道代替自己的职务,同时又向贾似道推荐李庭芝,希望贾似道栽培李庭芝。
李庭芝感于孟珙的知遇之恩,执弟子之礼,扶送他的棺柩安葬好之后,即弃官而归,为孟珙带孝守丧三年。

彦天(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