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扬州,留取丹心照汗青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死于临安宫中,遗诏由太子赵显继位,年仅四岁,是为宋恭帝。名义上由其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
而在此前的公元1271年,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并“行汉法”用汉人,招降纳叛,瓦解了许多南宋将领的军心,使自己的实力大增。1273年,元军占领襄阳樊城,不久,又包围了扬州。
在扬州守将“制置印应雷暴死”的情况下,朝廷不得已又起用了李庭芝守扬州并“制置两淮”。
对于李庭芝来说,这是官复原职,他对扬州有着特别的感情。十几年前,李庭芝初到扬州的时候,扬州城刚遭受火灾,房屋全被烧毁。扬州是依靠盐业获得发展的,而这时,盐户大多逃走,盐业萧条。为了重振扬州,李庭芝贷款给民众,帮他们修房子,房子修好又免除他们所借的钱。同时,开凿、疏浚运河,以节省运盐费用,免除盐民负担二百多万。盐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为了防备敌军居高用车弩以箭射城中,李庭芝修筑起高大的城墙,募集汴京以南的流民二万多人充实城中的人口,并组成“武锐军”。又大修学校,教以《诗》《书》,与士大夫们修行习射之礼。郡中发生水旱灾荒,即命打开官库,库藏不足,就以自己的私人财产来赈济灾民。扬州的民众感恩戴德,敬之如父母。
到了公元1274年,南宋的天下已岌岌可危。李庭芝专力防守淮东,并在清河口筑城,建清河军。年底,元军攻破鄂州,京城临安震动,李庭芝首先派兵保卫京城。
在群情激愤之中,贾似道不得已抽诸路精兵出京御敌,“金帛辎重之舟,舳胪相衔百余里”,还是老办法,给元丞相伯颜送上荔枝黄柑,“请输岁币称臣”,已掌胜局的元丞相伯颜自然是不理睬。宋元刚一接战,宋军即土崩瓦解。
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春,“似道兵溃芜湖,沿江诸郡或降或遁,无一人能守者。”李庭芝率所部坚守郡县,有元军派人进城招降,李庭芝斩招降者于市,“出金帛牛酒燕犒将士,人人为之死斗。朝廷亦以督府金劳之,加庭芝参知政事。七月,以知枢密院事征入朝,徙夏贵知扬州,贵不至,事遂已。”当初孟珙预测的“其名位当过我”,竟是在南宋江山即将灭亡的时候,李庭芝也因为夏贵没到扬州接任,而没能到京履职“知枢密院事”掌全国军政。
逃回京城临安的贾似道,在种种压力之下,先是罢相,再是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没收其家产。押送他的会稽县尉郑虎臣屡次暗示叫他自杀,贾似道却说:“太皇许我不死,有诏即死。”郑虎臣即“拉杀之”。
贾似道死了,而南宋的江山已无可挽救。公元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
而此时,李庭芝所部仍在浴血奋战。元军围困扬州,“城中食尽,死者满道”。已投降的谢太后及瀛国公(五岁的宋恭帝降后被元封为瀛国公)派人来劝降,“李庭芝登城曰:‘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后谢太后又派人诏庭芝曰:‘今吾与嗣君既已臣伏,卿尚为谁守之?’庭芝不答,命发弩射使者,毙一人,余皆退去。”
但扬州已成孤城危城,南宋淮西、淮安、盱眙、泗州等地的将领皆以粮尽降元。扬州粟尽,“兵有烹子而食者,犹日出苦战”。李庭芝率兵七千人突围至泰州,但守将降元,李庭芝被执至扬州,慷慨就义。
在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投降后,宋恭帝七岁的哥哥赵 在江万载、陆秀夫等将领的护卫下,出逃婺州(今浙江金华)、温州,到达福州,重建南宋朝廷,是为宋端宗。但在元军的追击下,又登船入海,东逃西避,不幸又遇上台风,将年幼体弱的宋端宗卷入海浪,年逾七十的江万载扑入巨浪中将宋端宗救起,自己却不幸被海浪卷走,宋端宗因此染病,于公元1278年在 洲 (今湛江硇洲岛)去世。
宋末帝赵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1278年4月在 洲即皇帝位。1279年3月宋、元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决战,宋军全军覆灭,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背着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覆亡。
此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已在五坡岭(广东海丰)与元军作战时被俘,写下著名的《过零丁洋》一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史·文天祥传》载:“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从岳飞、孟宗政、孟珙,到李庭芝、江万载、陆秀夫、文天祥……南宋一代,这些忠义之士,将“尽忠报国”与“仁至义尽”的民族精神,诠释得酣畅淋漓、可歌可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