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的历史

家乡区县: 湖北省曾都区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钟在古代“八音”分类法中属金部,成组的钟称为编钟。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所以也有“歌钟”之称。它是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上,多为青铜制造,也有石制和铜制,钟柄空与钟体内腔相通,钟体饰有兽面条纹或花纹 。用木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音质宏亮、穿透力强。《诗经》中有“鼓钟钦钦,鼓瑟鼓琴”之句。编钟历史源远流长,世界唯中国独有。

文献记载,说明编钟远不止起于商朝,它由锽—陶钟—陶铃—铜铃演化而来。大约走过800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一件陶质钟,时间大约距今6000年至5000年,由细坭红陶制成,光素无纹,有柄,高约9厘米,径约5厘米,共肩部两旁各有小孔与内腔相通。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也出土一件陶质钟铃,时间距今约4300-4000年,中空,外体呈长方形,实心柄,泥质灰陶,横剖面近似椭圆形,通高12.5厘米。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一件陶质钟铃,时间距今4400年左右,器体椭圆形,通高5.4厘米,顶部上有两并列穿孔,可用来穿绳悬挂,这一形状更具有钟的特征。
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3296号墓,出土了一件纯铜铃形器,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器表素面,通高2.65厘米。经鉴定,该器 采用纯铜铸成,红铜贡,金属纯度97.86%。这一铜铃是迄今所见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金属乐器。1984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四期墓葬中出土一件夏朝时期的铜铃,通高7.7厘米,铃体出土时用数层丝麻纺织物包裹,玉铃舌被置于铃腔内。该件铜铃也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早期铜铃类型,由此可见,我国夏代基本处于陶铃和铜铃并用的日期。《史记卷二·夏本纪二》载;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梦为治;其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质羽、旄、齿、革,金三品。金,乃青铜,可见从夏代开始,中国已进入到青铜时代。《文心雕龙·铭箴第十一》载:“大禹勒笋簴而招谏。”在注释中解道:“笋簴 ,挂钟磬的架子,横木叫笋,竖木叫簴 。”《鬻子》:”夏禹之治天下也,为铭于笋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足见编钟起于夏代,而不是商朝,比商朝更早。《古今乐录》中载:“凡金为乐器有六,皆钟之类也。曰钟、曰镈、曰錞、曰铙、曰铎”等,还应包括不见文献记载的句鑺。上面所说的“钟”主要指钮钟。铃虽不是乐器,但钟和铃二者关系十分密切。
铃和钟是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不同。在编钟出现前,历史上经历了较长的铜铃时代,考古资料证实,我国进入铜石并用的时代是在公元前2800年。从商开始,编钟进入兴盛时期,从两周时期中国编钟进入巅峰阶段,各种形制、各种用途、各种节律、各种音色、各种材质的编钟纷纷问世,蔚为大观。商代编钟多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 。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发现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2013年7月3日在湖北随州 叶家山曾侯墓中,发掘出西周最早的编钟,共5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认为“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编钟,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诗经·鼓钟》写道:
鼓钟将将,鼓钟喈喈,
淮水汤汤,淮水湝湝,
忧心且伤。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淑人君子,
怀允不忘。其德不回。

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
鼓钟伐鼛,鼓钟钦钦,
淮有三洲,鼓瑟鼓琴,
忧心且妯,笙磬同音。
淑人君子,以雅以南,
其德不犹。以龠不僭。

彦天(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