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佐证,在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玉璜、玉块、玉管等把扬州琢玉工艺追溯到了5300年前。随着扬州历史上三度繁荣,百业兴盛,扬州琢玉工艺出现了汉、唐、清三次高峰。唐杜牧所作《扬州三首》诗中“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等描绘,就可见一斑。唐天宝十二年,大明寺高僧鉴真从扬州东渡日本,不仅带有玉环、水晶手幡、玳瑁叠子等玉器,还带琢玉师、髹漆师、绣师、画师等随行。扬州琢玉发展到了清代,玉师荟萃,诸品俱陈,技艺空前提高,因而名重京师。扬州大最承办宫廷玉器的制作,成为全国大型玉器雕琢中心。两淮盐政除在扬州建隆寺设有玉局,大量承制清朝廷各种陈设玉器外,每年还按岁例向朝廷进贡大量玉器。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社会经济逐年衰退,扬州琢玉业亦随之衰弱。上海被辟为商埠后,扬州玉工开始流向上海和香港等地,为外商服务或受雇于作坊。留在扬州本地的多从事平面玉件的雕琢,也有一些玉雕艺人因战争和不安定的社会环境转而务农或做生意。进入20世纪50年代,政府将失散在民间的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扬州玉器厂。至此,扬州玉雕技艺又得到了发挥。
扬州玉雕制作工艺起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在几千年的传承中,经历艺师的勤谨实践,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逐步形成了体现、代表扬州传统文化特色的“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与北方玉雕形成两大流派,即“北雄南秀”。本土不产玉的扬州玉雕制作技艺,千百年来一直凭借的是精湛的技艺、高雅的艺术品位和浓浓的文化气息而闻名。
大师方面,清末明初,据不完全统计,扬州郊区一带三十个乡镇中,尚有十二个乡镇制作玉器,琢玉艺人四百多人。其中,魏正荣擅长花鸟、兽、人物的设计制作;刘继松擅长器皿造型,尤以翡翠绿头用料十分精致,怪兽形象处理奇特,具有浓郁的青铜器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朱邦元专制三足圆炉,擅仿古,被称为“炉瓶医生”。现代,1988年—1996年,国务院分别授予黄永顺、顾永骏、江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们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此外,扬州玉器界还有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名人等若干人。
北京、上海、新疆、河南等地以及本省的玉文化理论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100余人参加中国扬州海峡两岸玉文化发展论坛。在专家的眼中,扬州玉器在传统工艺美术及民间手工技艺的领域中,极具独特性。不产玉的扬州完全可以叫板全国各个玉石之乡,其杰出的价值值得人们加以深入地挖掘、研究和重点保护。
玉不琢、不成器。磨削是玉石加工工艺的基本方法。这种工艺要求制作者有较高的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构思能力和较高的艺术素养。玉雕制作分开料、设计、水作、抛光四大工艺流程。“因料设计”、“因材施艺”是玉雕设计的原则。一个玉一个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玉器一直是扬州玉器的传统。由于玉材的坚硬,又是单机手工操作,雕琢一件工艺品从头到尾为一人完成,工艺难度大、操作技巧高,所以每件产品的雕琢周期较长,少则一个月,多则数年之久。现代作品中“宝塔炉”、“聚珍图”、“五行塔”、“大千佛国图”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精品。特别是近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白菜王”——“螳螂白菜”一举摘得了2004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