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吏部尚书戚杰功德兼备勤政为民的轶事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盱眙县

戚杰(1548——1581年),字翰川,又字世秀。明嘉靖年间泗州招贤(现江苏盱眙县鲍集镇戚嘴村)人,升迁吏部尚书。终因“巧添三点易圣旨,天官赐福救灾民”而受到西宫娘娘翅翼阴谋迫害,蒙冤而死,年三十三岁。泗州城建戚公祠,盱眙管镇建天官庙,祀奉戚杰,明清两朝常年香火不灭,直到民国时期。
清•光绪《泗虹合志》记载:“戚昂之子戚杰,年十七举于乡,嘉靖乙丑成进士。如知新蔡县,治理精明,旋擢吏部主事,秉公正,抑侥幸,迁考功郞。卒于官,祀乡贤。”戚杰之父戚昂,皆方正为官,清正廉洁,正气凛然,戚杰受其熏陶,少时好学,借月凭窗,闻鸡起舞,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乡试中举,翌年,荣登《大明金榜录》第三甲252名进士,新任河南新蔡知县。任知县期间,深受神宗皇帝信赖,颇受同僚部属敬重,旋升吏部尚书。1581年,戚杰易圣旨拯救泗州灾民,西宫翅翼施阴谋陷害之,蒙冤而死。戚杰爱民如子,百姓敬仰,留下脍炙人口的“天官常道”、“天官赐福”、“天官筑井”的轶事,在盱眙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天官常道 迎娶残妻
《梁元帝旨要》记:“上元为天官,中元为地官,下元为水官。”自唐朝起,吏部排名六部之首,称之天官,沿袭到明朝。因此,戚杰任吏部尚书时,被称之天官。清•光绪《泗虹合志》记载:“戚杰,初聘花氏女,未婚而瞽,妇翁以杰贵,请易婚,杰不可,曰,夫妇,伦也;病废,命也。不娶彼将安归?遂完婚,伉俪尤笃。”
戚杰,小时候由父母做主,与花氏订婚,两家人和睦相处,亲密无间。戚杰18岁中进士后,未婚妻花氏患病,双目失明。花氏父母暗想,戚杰中进士,升县令,身处贵位,而女儿双目失明,难以相配,不如早去退婚,也不失情面。花翁来到戚家,说明退婚原因。戚杰说,夫妇,不变常道;病废,命中注定;吾如不娶,且能心安呼。我娶花女,定会真心照顾她,让她过上好日子。戚杰父母坚决反对,好言相劝,终无果。日后,戚杰迎娶花女而完婚。《盱眙县志》记:“戚杰生一子名伸,崇祯戊辰科进士,授户部主事,督理浒墅关,筑二桥便民。”
在那封建社会残酷的婚姻制度束缚下,透过“夫妇,伦也;病废,命也”的内涵,折射出戚杰冲破“门当户对”的婚配牢笼,成为崇尚常道的典范,盱眙十里八乡传为美谈,以此典故教儿育女。
天官筑井 陪嫁女儿
《盱眙县志》记:“戚天官女儿出嫁时,正遭大旱,颗粒无收,他不给女儿陪嫁金银财宝,而派人在其婆家村庄开挖七(同戚字谐音)口水井,作为陪嫁。当地百姓饮水思源,将其井取名‘天官井’。”据当地群众介绍,七口井用处各有不同,如吃水井、用水井、洗衣井、洗脚井、牲畜饮水井,现只存一口建在鲍集镇何岗村境内的吃水井。井水清澈甘甜,常年不涸。井口栏圈用石头雕凿,出地面约40厘米,井圈内壁被桶绳磨出26道凹痕,每道长30厘米,深约2厘米。《盱眙县志》记:“主井为吃水井,圈外镌有‘清道光二年’五字,可见已经修理。副井为用水井,离主井约50厘米。”现主井保存完好,副井荡然无存。2006年6月,淮安市政府将这一主井列为保护文物,划定保护区。
大旱之年,以井陪嫁,拯救百姓于干枯之中,人间一绝。
500多年来,天官井养育着一代代黎民百姓,滋润着一茬茬小村生灵,辐射着一缕缕爱民之情,流传着一桩桩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传说,长毛年代,兵荒马乱,天官井旁住着夫妻俩,男人叫李二,妻子叫席氏。那年大雪纷飞的早晨,朱二开门一看,一位衣衫破烂、蓬头垢面,满脸胡须的古稀老人躺在门前,胸口生疮,脓血外溢,奇臭难闻,病入膏肓。朱二将老人背进草棚,每天用天官井水给老人洗疮口,不贤臭;每天用天官井水煮菜瓜喂老人,不怕烦。几天后老人睁开眼睛,用那微弱的声音对朱二说:“我想吃鱼。”朱二答道:“冰冻三尺,那来的鱼呀!”老人说:“天官井里有鱼。”朱二为了还老人一个心愿,来到天官井旁,将鱼钩放到井里,不到半个时辰,真的钓出一条大鲤鱼,老人吃了鱼,喝了鱼汤,病全愈了,胸口的疮也好了。
春暧花开,老人对朱二夫妻俩说:“是你们的好心抚养了我的心身,是天官井水医好我的疮口,是天官井鲤鱼救了我的性命,我要走了,没什么可报答的,送给你们半袋黄沙,留着纪念。说后,老人投井而去,无影无踪。朱二扒开袋子一看,全是黄灿灿的金子,连忙跪地焚香叩拜,感谢老人救命之恩。
从此,戚天官现身救穷人,天官井水能治病,天官井鱼能救命的传奇故事在十里八乡广泛流传。百里之外的百姓闻讯而来,取水治病,络绎不绝;焚香求福,长年不衰;祈祷天官保佑,直到民国年间。
据何岗村群众介绍,后来淘天官井时,在井底真的淘到几条大鲤鱼。井底有鱼,世间一绝。
天官易旨 拯救灾民
500多年来,戚杰巧“添三点易圣旨,天官赐福救灾民“的故事深入人心,在盱眙城乡传为佳话。
综合《泗州地方史》、《泗虹合志》记载,戚杰任吏部尚书时,到泗州考察民情,该地区八十多天无雨,赤地千里,禾苗干枯,颗粒无收,百姓外逃,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戚天官将泗州灾情速奏皇上,恳请拯救泗州灾民。朱翊钧皇帝以“刀兵连岁,国贫库虚”为借口,未予准奏。时隔不久,西宫翅翼欲回泗州省亲,为摆阔行威,在皇帝面前撒娇,请求皇帝赐福,以表寸心。朱皇帝恩准,传旨“振四川粮草万担,免朝粮三年。”戚天官见旨后,义愤交加,四川丰稔,反得振粮免税,泗州绝收,苛捐有增无减。戚天官提笔将圣旨中“四川”二字各添三点,成“振泗州粮草万担,免朝粮三年”。圣旨传到泗州后,万众齐呼。事发后,西宫大怒,告发戚天官篡改圣旨,冒犯天威,欺君之罪当斩。戚天官在早朝时据理抗辩,文武群臣为其求情,皇帝免去罪过。西宫怀恨在心,如骨鲠喉,伺机报复。
一天,西宫翅翼约戚杰对弈,请皇上观阵。戚天官无法回绝,于第二天上午,在午朝门前与翅翼摆棋对弈。车飞马跳,第一局戚天官佯输,第二局取胜。当下到第三局时,忽然一阵轻风吹来,西宫趁机甩出水袖,将戚杰手中的“车”棋扫落桌下。天官埋头拾棋时,翅翼高喊“风吹棋车落,调戏娘娘脚,戚杰无耻。”戚杰深知,西宫毒计,暗剑剌胸,死罪难逃。回到天官府,安顿好老小,穿戴好朝服,咬下朝服金扣,坠金而死。明万历九年(1581年),时年三十三岁。戚天官生前有诗为证:
南楼一纵目,秋色已堪衰。苦雨农人泣,荒城使君来。水流山欲动,云去鸟空回,无限登临关,凄凉未可开。(见《泗虹合志》)
天官戚杰蒙冤殒命的噩耗传到泗州,万众悲痛,齐声高呼“天官赐福,永存心中。”百姓自发在堂屋摆供桌,在路旁设路祭,祭奠戚天官。泗州知府深刻怀念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在泗州城建戚公祠,在戚天官家乡管镇大唐寺西北角建天官庙。天官庙门头镶嵌“天官赐福”石刻,庙内供奉戚天官神像,神像上方悬挂“福禄寿”三个鎏金大字,院中香火如烟,常年不断。
如今,泗州城戚公祠沉入淮水,管镇天官庙毁于战火。当地百姓逢年过节、男婚女嫁、新屋落成,张贴“天官赐福”条幅,纪念戚天官,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天官阴灵 两处建陵
据鲍集群众介绍,戚天官家乡民众为了悼念戚天官,自发在鲍集镇何岗村天官井西北,建占地三亩的戚公墓,墓基条石砌成,四周墓道相连,石柱为界,石人护卫,石旗相望,石灶台、石供桌、石香炉连成一体。如今,戚公墓沉睡于水库之中。
据戚天官第27代后人戚茂直先生和闲云先生考证,戚天官墓座落在桂五镇高郢组东北角的高平山上。据当地群众介绍说,戚天官坟墓建在山顶,墓四周设神道,神道两旁有石人、石马,墓前竖一巨大的石碑,碑上有很多铭文和“戚天官之墓”。听老人们说,戚天官去世后,家人为了给戚天官寻找一个风水宝地,步行200余里,撵了七天七夜风水,最终将戚天官安葬此高平山。如今,天官墓散落基石,祭拜垫石尚存,戚天官墓神道两旁的石刻毁于文革,墓碑被村里陈锁子石匠打成猪槽买了。神道、石人、石马不知去向。
天官墓建在何处,无法考证。我想前者是当地百姓为了奠念戚天官,自发筹资,建成一座天官墓,后者可能是埋葬戚天官的坟墓。
戚天宫的坟墓建在何处,今人无法考证。可是他那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爱民如子、伦理常道的高尚情操,值得我们顶礼膜拜,而敬仰之。

西陵(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