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盱眙县

(一)服饰
民国时期,富者穿绸缎、皮袄、皮袍、长衫,少数人穿中山装或西装;劳动者穿土布或洋布衫。妇女戴银手镯、银耳环,富裕者戴金戒指和金耳环。一般儿童戴银手镯,少数戴银足镯、银项圈、银项链,以及帽上银“寿”字等银器。建国后人们逐渐改用新服饰。50~60年代,男的穿卡其布中山装,偏蓝、灰色;女的穿列宁装,开领衫、春秋衫,偏蓝、灰色和花格子。“文化大革命”初期,青年男女和中学生多穿黄军服,戴黄军帽。70年代以后,穿着讲究,衣料优良,穿棉织品的少,穿化纤、毛织品的多。品种、款式较多:如花衬衫、运动衫、滑雪衫、羽绒服、茄克衫、呢大衣、全毛中山装、,西装、喇叭裤、牛仔裤、健美裤等。近几年,少数男女戴金戒指,妇女戴金项链和金耳环。
(二)饮食
县东北部以米、麦面为主食;西南部以玉米面、豆、麦面为主食。60年代以后,以米、麦面为主食,蔬菜、鱼虾、肉、禽、蛋为副食。一日三餐,中午吃米饭或面食,早晚吃稀饭加炒饭或饼。县西南乡人民吃面食的多。旧时,婚丧喜庆酒席富户有鱼皮席、海参席,最低的是八碗席。建国后,一般婚丧喜庆酒席为10碟、10碗,12碟、12碗,少数有海参席,饮白酒或色酒。旧时,盱眙有李家、胡家、沙家、赵家等茶馆。70年代以后,饮茶人逐渐增多,一般人家备有茶具。出公差和旅游人员多自带茶杯、茶叶。
(三)住房
旧时,城乡多草房,门矮窗小光线差,城内石头砌墙,农村土垒墙,瓦房少。70年代建房多为砖瓦结构,一般5~6米跨度。进入80年代,建房转向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逐渐增多。房屋宽大,跨度往往7~8米,大门大窗。建房,旧时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地;建国后,逐渐破除迷信,注意交通、通风、光照、通水、通电等情况。现时城内均为瓦房、楼房,农村瓦房逐年增多。 ·
(四)行路
旧时,富人出远门骑马或坐轿,小康之家人员下乡或进城以毛驴代步。一般人多是步行,水路则乘船。50年代,仍是步行的多。60年代以后,城乡公共汽车和自行车逐渐增多,现时乡乡通公共汽车,绝大多数户有自行车。城乡之间,出门、探亲、购买货物者均骑自行车或坐公共汽车。近年来,购置轻骑和摩托车者越来越多。农村手扶拖拉机渐多,既作为农用,又运物载人。

西陵(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