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以下传统节日一般用农历),俗称过年。旧时过年,成人穿着整洁,儿童穿新衣,凌晨放鞭炮,焚香点烛“接天地、敬众神”。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于除夕给压岁钱,初一早晨吃汤圆、水饺。一天不扫地,不汲水,不动刀。大人很少出门。初二早晨焚香“接财神”,出门拜年,见面互道“恭喜发财”等吉利话,初五“接武财神”。这天唱戏的化妆财神到富裕人家和商店跳财神,讨喜钱。初六请出嫁姑娘回家欢聚。建国后,敬神习惯基本消失,仍吃团圆饭,拜年、互道喜话,放鞭炮,长辈仍给小孩压岁钱,时间有的改到初一。有些机关还举行“团拜”,慰问军烈属。文化部门组织多种文艺活动,丰富人民节日文化生活。至亲好友相互往来吃年酒。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过小年”。旧时,张灯结彩,观花灯,玩龙灯、旱船等执事,直到二月二了灯。这天早晨,家家吃元宵(汤圆)。现时许多人家仍有此习惯。
(三)二月二
俗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为祭龙之日,人们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忙着带姑娘,欢聚吃饭。
(四)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及其前后,家家上坟烧纸添土,祭祀祖先。坟头加“帽”、插柳枝。节前或节日当天,小孩放风筝。建国后,城乡仍有上坟祭祀活动,但增加了新的内容。学校师生,扎花圈,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扫墓时间不超过清明前十天、后十天。
(五)端午节
五月初五,吃粽子,吃鸡、鸭、鹅蛋,饮雄黄酒,门上插菖蒲和艾,堂屋挂判官(钟馗)像。小孩穿老虎鞋,戴红“耍线”,剪纸葫芦,做蒜头老虎等物,以示“辟邪”。午后在船塘子观看划龙船,举行游泳比赛。建国后,仍保留吃粽子,吃鸡、鸭、鹅蛋习俗,50年代尚有划龙船活动。
(六)六月六
民间有“六月六晒龙衣”之说,这天若遇天晴,人们曝晒衣服,除霉气,防蛀。人人吃炒面。现时,此习俗已不兴盛。
(七)乞巧节
七月初七,这天夜晚又称“七夕”。传说此日牛郎织女于鹊桥相会,小姑娘夜晚看牵牛、织女星。现此日已无任何活动。
(八)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旧时除祭祀祖先,还在野外或岔路口焚化纸钱,祭孤魂野鬼。街道设祭坛,商店门口悬花灯、贴灯谜。此节又叫盂兰会、斋孤会。会期从十五日起到三十日止,俗说在此期间地狱门开放。建国后,破除迷信活动,不再焚香烧纸,仅中午有顿丰盛的酒莱。农村比较重视此节,早晨吃水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