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礼仪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盱眙县

(一)婚姻
旧时,有指腹为婚、娶童养媳、富人娶妾等陋习。婚姻多是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民国初期,始有自由恋爱。旧式婚姻的程序是:合婚(合八字)、送庚帖、过小礼(男家送给女家几对布、几包糕点)、过大礼(送礼物及首饰并定婚期)、择日结婚。结婚之日,男家派花轿到女家迎亲,抬嫁妆(也有在婚前抬的);女家由亲人送新娘上轿、伴娘送亲。花轿抬到男家门口停下,男家关门,叫“捺性子”,开门时由两位全福奶奶(丈夫健在、儿女双全者)搀轿,扶新娘下轿进门,走过铺红毡或布袋(长口袋)的路,路上设驴鞍、火盆,要新娘跨过,同时有人说喜话,这叫“传代”。新娘到堂屋拜堂,进入洞房。当晚闹房,做富贵、吃交杯酒。第二天新娘下厨房,第三天回门,或是满月回门。婚后几天,新娘的父兄和至亲到男家作客叫“会亲”。新娘在婚前要“扣饭”,以控制大小便。建国后,婚礼简化。1949年秋,城区青年团组织为徐、董两青年举行新式婚礼,改变旧时婚俗。50年代,男女结婚领结婚证,亲友送礼、主家酒席酬谢。有的旅行结婚,以后酬客。从 70年代起,婚事有大操大办现象,购置高档商品。城镇的婚期多在五一、国庆、元旦等节日:农村的婚期多在秋、冬农闲季节。政府号召从俭办婚事,集体婚礼,尚未普及。
(二)生育
旧时,重男轻女,有溺婴弃婴现象。生男孩送红鸡蛋三只或五只,向亲友报喜。阔气人家三朝赐喜儿钱,做汤饼会,唱堂戏,孩子满月及一百天设宴庆贺。小孩周岁,家人和亲戚聚集庆贺叫“抓周”。一般婴儿满月剃头,叫“剃红头”。娇惯的男孩留毛头,要至6岁或12岁(虚岁)剃掉。建国后,不论生男生女,都送红鸡蛋给亲友,亲友送贺礼。主家酒席酬客,并送红鸡蛋和喜糖。产妇未满月,一般不进其他人家住宅。至今农村仍有“剃毛头”习惯,并请客受礼。
(三)寿辰
过散生日吃面条、鸡蛋,过整生日至亲聚会祝贺,设酒款待。逢60、70寿辰,亲友送礼祝贺,头天晚上吃面条,叫“暖寿”。正日吃寿酒、拜寿。客散时赠送面做的寿桃。过80、90寿辰,主家准备若干碗碟,以便客人带走一只,叫“讨寿”。建国后,小孩过10周岁生日,至亲送礼祝贺,设酒席款待。
(四)丧葬
旧时重视丧礼,人死后停尸堂屋,三日内入棺,脚头点长明灯,置倒头饭,孝子守灵。孝子见到亲友叩头,表示罪孽深重。第三天晚上“送三”,孝子等送饭到土地庙。请阴阳先生择地、择日安葬。安葬前一天开吊,亲友吊祭,孝子穿孝服在灵堂内跪陪,以丧饭招待亲友后,晚上“送大三”,扎纸糊轿马等物到土地庙焚化。官绅人家这天举行“点主”仪式,请贡生或有名望的人用朱砂在灵牌(俗称牌位)上“点主”(神主的“主”字先写成“王”字,以便加点)。这天还请和尚或道士“放焰口”,念经超度亡魂。,第二天出棺(出殡),一般人家从扎匠店购纸糊的童男童女、金山、银库等葬品,孝子抱丧棒,掼老盆(烧纸钱的瓦盆),举引魂幡,领棺缓缓而行。至亲好友当灵柩经过门前时,设“路祭”。到了墓地,挖穴落棺,盘好坟墓,孝子、抬棺人和送葬人不走原路,绕道回家,进门要先跨火堆或火盆。人死后每过七天要“守七”,七七为止,七七之中有一夜叫“还家’,家人要哭祭,等候亡魂回家探望。三年满孝,子孙除去孝服,守孝三年内,子女不得结婚,但在七七之内可以结婚,叫“孝里操”。旧时婴儿死亡,用芦席卷好送山头石室“两头门”,或抛至山上和乱坟地。建国后,丧礼从简,一般戴黑纱表示哀悼,三天之内出棺。60年代县建火葬场,火化的日益增多(详见《民政·殡葬改革》)。

西陵(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