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薛家烧饼养成记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赵县


     “薛记烧饼”是赵县有名的“三宝”之一,俗称“油酥烧饼”,又叫“石塔烧饼”,因打烧饼的主人居住在赵州陀罗尼经幢(俗称石塔)脚下而得名。它是赵县独有的风味小吃,系赵县石塔村薛家8代祖传,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相传在清朝咸丰三年,太平军自柏乡攻入赵州境内,与清军在巷内激战时,有一太平军受重伤倒在了薛家大门口。薛家在城内是大户,颇讲礼仪,祖上怜其痛、爱其勇,便秘密救治在家。这一兵勇原是洪秀全的面点御厨,有打烧饼的绝活,便传于薛家,使这种太平天国国宴面点绝活变成了我们今天所品尝的薛家烧饼。

     关于薛家烧饼,还有一个传说。古时候赵州城里有一薛家烧饼铺,这铺子就在经幢附近。这薛家烧饼本是祖传,做工精细,香酥可口。有一段时间,薛家烧饼铺出了怪事:每天早上开张时,总发现少了一些烧饼。是谁偷吃了烧饼?薛掌柜心里很是纳闷。这天夜里,薛掌柜关了店铺门,没有睡觉,躲在暗处想要看个究竟。三更时分,忽听“咕咚”一声,店铺门开了,淡淡的月光下一个年轻的妇人,风摆杨柳似地走了进来。那妇人进来以後,轻轻打开箱子,拿起一个烧饼大口大口吃起来,吃饱後还觉得不满足,又拿了几个才离开。薛掌柜暗暗跟在妇人身後,见那妇人径直奔向经幢,眨眼就不见了。薛掌柜看看四周哪也没有妇人的影子,觉得十分奇怪,只好回到烧饼铺子。第二天,薛掌柜又到这座塔下,仔细一看,恍然大悟。原来,这经塔的石座上有一浮雕,雕著一扇半掩的门,门里露出半个妇人的身子,长相和昨夜偷吃烧饼的妇人一模一样。薛掌柜越看越生气,回到铺里取来砍柴斧头,对准妇人的两苹脚砸去,斧起斧落,几下子就砸下了妇人的双脚,从这以後,“妇人掩门”雕像没了脚,薛家烧饼再也没有丢失过。陀罗尼经幢,位於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处,这里原是唐代开元寺的旧址。

     赵县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故称“陀罗尼经幢”。这座经幢全部用花岗岩石雕琢叠砌而成,外观造型酷似塔,所以当地俗称“石塔”。该经幢建造於北宋,高16.44米,是全国最高大、最完美的一座石经幢,被誉为“华夏第一经幢。赵州陀罗尼经幢由基座、幢体和幢顶宝珠几部分组成,共有七级。最下面是一层束腰刻有莲花石柱和形象健美的金刚力士和“妇人掩门”雕像,姿态生动自然。

     如今,烧饼的制作工艺自然也告别了秘不示人的时代,会做的是越来越多。1989年发行的《河北地方风味食谱》中,就有关于赵县油酥烧饼制作工艺的介绍。

     烧饼用油纸包着,一包里有五个。不过这些烧饼都很小,跟小柿饼差不多一般大小,色泽金黄,有甜、咸两种,咸的上面有黑芝麻。吃起来香脆酥软,略有些油,甜而不腻。两三口能吃掉一个。 烧饼好吃但是打烧饼却是个苦差事。和面、擀饼、擦瓤面、加糖、包圆、再擀饼、入烤盘、点红、入烤炉、翻三次、上两次油……几十道工序,每天重复上百次。

     烧饼之所以像千层酥一样是因为里面和的油,“马油发涩,猪油发腻,牛油结块,驴油发酥”。现在的人们不爱吃驴油了,打烧饼就改用植物油。“放在从前,驴油可是平常百姓吃不起的,买得起驴油烧饼的,80%是富人。”

     烧饼好吃,做法却是十分复杂的,大概要经历以下步骤:

     1、经过和面、醒面、掂面等工序做成“死面团”,然后拉成面皮,抹上一些黄色膏状的东西,然后将面卷起来。 揉成长条。

     2、切成小块后包馅。馅是甜的。经过上炉、烘烤等工序,一块香气四溢的薛家烧饼成型了。再经做饼师傅用火剪在烧饼上适度地一挑。烘烤油酥烧饼时,要控制好炉火、炉壁的温度,还要掌握烧饼烘烤时的火候,火候不到,烧饼不熟不酥,火候过了,又会焦煳。等到将烤好的烧饼拿出烤炉时,还要用火剪在适当的力度下从中一挑,这样烧饼才会香酥可口。

     3、出锅的烧饼就用纸袋装。

     这就是文明远近的薛家烧饼,传奇故事与美味共存的赵县特产,如果你喜欢的话,不要徘徊,不要犹豫,赵县走一遭,保证你吃到满足!

 

Yvonne(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