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菊粑简介

家乡区县: 安徽省潜山县


家乡有“三月三,吃水菊粑”的习俗。询问这一习俗的来历,老人说,旧时传说农历三月三是“鬼节”。这一天傍晚,野鬼出来游荡,摄取孩子的魂魄。吃水菊粑“粑”魂,能把魂粘附住,孩子才健旺。这里取“粑”的谐音,有控制粘附之意。这习俗带有迷信色彩,但水菊粑作为乡间的传统美食,却使我们有了口颐之福。
水菊,是一种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外形似平展菊花的野生植物。在严冬,很难看到它的身影。经过一冬冰霜的浸润,一俟春光灿烂的三月,就一株一株密匝匝地长得欢。生长在尚未翻耕的早稻田里的,颜色深些个头大的,是田水菊;在山边地头的,是山水菊。它紧贴地面,一株株、一簇簇,味道比田水菊香。春光里,两三村姑,几个孩童,一手挎篮,一手拿铲,低着头在田野上专注地寻找水菊土壤松软的地方,不必用剪刀小铲,只要用食指拇指撮紧根部,轻轻一提,整棵的水菊就拔起来了。走一处挖一处,不断有新发现新的收获,不需半日,嫩水菊就装满了小竹篮。
水菊采回来后,先要用剪刀一棵棵地剪除根部,留下来的只是上部的茎叶,反复洗净后捣碎。一斤水菊配上四斤粉。水菊粑的粉,以磨好的米粉为主,也掺少许糯米粉,增加糍性。有讲究的,还把水菊和粉拌匀后,放在舂米的碓里反复舂成泥状,才能做粑。水菊粑包上粑心,味道更美。粑心多是用葱蒜酱干腊肉,加点辣椒粉组合而成。做粑,由家庭主妇手工做,孩子们也有动手凑热闹的。她们用粑印子印成寿桃形、圆形、六方形,耙面上饰以水菊、莲花等图案。有的还做成石榴、元宝、小鸭、小鸟状,留给小孩子玩。一升米的料子,可做八至十个水菊粑。
水菊粑蒸熟后,掀开粑笼,一股难以言表的香味扑鼻而来,不禁使人口舌生津。食之,齿颊留香。爱吃粉食的,一顿能吃上四五个。在乡下,哪家先做了水菊粑,都会送给邻居尝新。

Lynne(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