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又叫吐铁。《食物本草》中说:“吐铁,生海中,螺属也。”《闽中海错疏》记载,“泥螺,壳似螺而薄,肉如蜗牛而短,多涎有膏”。每年夏季,泥螺上市季节。傍晚时分,乡村小集市的摊点,摆出了一桶桶的泥螺。许多顾客围在旁边,讨价还价,争相购买。肉脂厚实的泥螺现已跻身于高档酒店,成为G }八珍凉盘中不可缺少的一道佳肴,备受客人喜爱。一盘泥螺令人顿生津液,萌生食欲。真是,“盘中粒粒如玛瑙,泥螺虽小味清爽”。
梅螺体表多黏液,食用需经过多次清洗。在乡村,腌制的泥螺口味最好。泥螺洗净后,用适量的食盐、香醋、白糖、黄酒,腌上一个晚上。第二天,就是很好的早餐佐菜。蒜头炒泥螺也是一种家常菜,蒜头味重,泥螺清甜。泥螺煮汤,清水烧开,放入洗衣净的泥螺,数点葱花浮于汤面,泥螺莹若水晶,脆嫩可口,其味鲜不亚于牡蛎汤。这种做法同样深受家乡人的喜爱。
吃泥螺需要一定的技巧,熟练的家乡人含螺于口,舌舔螺肉,轻轻吮吸,嫩肉入口,薄壳吐出。不会吃的朋友,如果弄碎薄壳,就会影响口味。
泥螺是一道下酒的好菜。乡间小屋,两三知已,一碟泥螺,一壶青红酒,海阔天空,觥筹交错中尽享人生的乐趣。清代温岭名医赵立民在《一剪梅·独酌偶成》写到泥螺:“墙角红梅映碧纱,老了黄瓜,熟了枇杷。银鱼生炒蛋堆花,吐铁无沙,蚕豆新芽。小酌已生老脸霞。吟兴婆娑,醉眼横斜。夕阳影里听鸣鸦,且访农家,与话桑麻。”喝喝乡间小酒,吮吮小小泥螺,聆听声声鸦鸣,醉眼横斜,人生还有什么想不开的事呢?
泥螺不但营养丰富,还具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拾遗》就说:“吐铁能润喉燥、生津。”泥螺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有补肾肝、益精髓,明目、生津、润燥之效。记得乡下人用酒渍鲜螺,然后吃螺喝汁,能治疗咽喉疼痛。其肉入药,以盐、酒渍食。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还现身说法:“余庚申岁二月,每患燥火,入夜喉咽干燥,舌枯欲裂,服花粉生津药,多不验,一日市吐铁食之甘,至夜咽干亦愈,可知生津液养脾阴之力大也。” 看上去治喉咽干燥,疗效明显。
远离家乡的游子最留恋的是家乡的风味。小小泥螺带着浓浓的乡情,让游子倍感温馨。看到泥螺,眼眶湿润,无情深情尽在不言中。因而,泥螺成为馈赠远方亲友的佳品。浙江奉化也出产泥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生于浙江奉化的蒋介石,据说退居台湾以后,依然留恋家乡的黄泥螺。可是台湾并无此产物,无奈只得通过香港,想尽办法,才从江浙一带搞来咸泥螺,以解先生之馋,以慰思乡之情。每个人思念家乡、留恋故土的情结是一样的。
如今,由于海洋环境变化,滩涂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市场上泥螺越来越少。我担心,这小小的泥螺会不会淡出我们的视线,独特的家乡风味会不会消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