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帐,因东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汉代儒学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马融设绛色纱帐教学,以绛帐传薪而得名。近日,扶风县绛帐镇一幅印有“大儒马融·中华文化第一人”的宣传路牌悬挂在了西宝高速公路口,此举被指大胆任性,对于马融这一历史人物的高度定位更是前所未有。历数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谁可以称得上中华文化第一人?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代表,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核心,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尽管孔子对传统文化贡献不菲,然在历史上仍是饱受争议,屡遭时代批判。而马融的史料记载有限,古往今来也从未有人对其进行过研究考证,如今将马融称为中华文化第一人,是对历史不加尊重的草率之举还是在向世人揭开一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图为位于绛帐镇已竣工的传薪楼一期工程远景
就此,记者对挂牌者——马融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建中进行了采访。据王建中介绍此宣传牌长42米,宽7米。悬挂此牌的历史意义重大,它肩负了追寻中华千年文化的历史使命,尽管现存诸多争议,但马融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不亚于孔子,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次选择在绛帐挂牌一是因为扶风是马融故里,马融曾在此“绛帐传薪”,二是希望人们深入了解马融,正视汉文化。 说起马融,除了绛帐传薪这个典故外,人们对其知之甚少。马融是真正的通儒,他对东汉时期充满神话色彩的儒家文化进行修正编注,现如今人们常说的五经便是马融所注。因此在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以马融为代表的汉文化将对我们挖掘与重塑马融文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于此次任性之举将引起的强烈争议,王建中称凡是历史上伟大人物皆是争议不断,他并不回避外界对有关中华文化第一人的任何辩论。
图为2015年4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儒马融》一书
马融(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人。东汉名将马援的侄孙,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博通今古文经籍,世称“通儒”。在东汉儒学发展鼎盛时期,拨乱反正,遍注群经,综合各家,使陷于神学泥淖的儒学革故鼎新,把以古文经学为代表的儒学推向了更为成熟的阶段。其注经成就在儒家经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使儒家学说在中国形成主流思想延续近两千年。其另一个突出贡献是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大教育家,他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通过办学培养了大量儒学大家,卢植、郑玄都是其门徒,因此马融的注经、传薪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历史偏见,使他长期饱受争议甚至被埋没。
图为马融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建中
据了解,2014年10月扶风县举行了首届马融文化论坛,同时成立马融文化研究会暨西北大学马融文化传播研究院;2015 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了《大儒马融》一书;在绛帐落地而起的“传薪楼”一期已竣工,传薪楼的建成将向人们详细展现东汉历史,让代表马融传薪精神的师德重新回归,继承和弘扬马融文化的优秀传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