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客家山歌的发展

家乡区县: 河源市紫金县

     为弘扬传统和保留传统,开发新客家山歌创作,紫金县文化馆于1957年、1958年、1960年、1963年举办了全县文艺创作训练班,大大改变了传统的群众口头创作,为山歌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的书面依据,这不仅使客家山歌更丰富多彩,也吸引了更多民众加入到客家山歌创作与演唱。计1956年1964年的九年时间里,涌现了一大批创作人员,据统计在县以上报刊发表作品1500首以上(含有作品获省、市、县奖励)的作者有苏区钟南招,龙窝杨增兰、黄荫庭、钟斗祥,中坝温启容、陈国岐,附城陈新苗,瓦溪刘集华,好义张友良,柏埔陈金文,县城卢润波,乌石叶维扬,九和李长波,蓝塘黄少青,黄塘钟启龙,紫金中学梁大和等。在此同时,紫金县文化馆自1954年至1957年先后对升车业余花朝戏剧团,龙窝龙茶业余花朝戏剧团,龙窝琴江(龙南)俱乐部(全省两间标兵俱乐部之一)调到县城公演。1958年春节,1959年元旦,1962年春节举行全县文艺汇演(琴江俱乐部代表龙窝公社参加汇演连续5年6次汇演戏剧获一等奖,山歌二次一等奖,二次二等奖)。

     1973年春节,以龙窝公社为重点开展文艺活动,复兴沉寂多年的文化生活。1984年县文化局举行全县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文艺汇演,1989年又举行全县庆祝建国40周年文艺汇演(节日未举行戏剧汇演的庆祝活动未列)。新山歌创作也渐渐复兴,从此又涌现了瓦溪的蔡铁强和昇车练远辉等和老作者共同发展新山歌的创作。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了各乡镇山歌擂台常年不停举行,把山歌中的精彩瞬间变成永恒。再通过作品的演唱、流传彰显山歌魅力,客家风情,丰富了紫金人民的文化生活。更主要的客家山歌与戏剧同时地把传统文化的深厚基因渗透到现代艺术血液之中,产生标志时代文化最高水准的艺术创造。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大潮中,文化事业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山歌和新时期山歌的创作出现了日渐式微的现象。但是许多山歌爱好者不断呼吁更多的人来传唱和创作既是年轻一代喜闻乐见、保持客家山歌传统特色,又能吸收时代的元素,适应时代发展的作品。通过提高普及年轻人对客家山歌的认识,使客家山歌突破地域的限制,整合文化生态优势,推动紫金客家山歌的继承发展,使之流传千秋万代。

華崽(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