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文艺老街——文林街

家乡区县: 昆明市西山区

 清代云南贡院至大西门一带,是当年各州县应考生云集的地方,大有文人如林的景象,故称“文林街”。

老街档案

文林街形成于明清时期,原先只是一条小土路,因地近贡院(今云南大学址),是科举考生云集之地,取“文人如林”之意,被称为文林街。1952年更名青云路。1983年复名。

从云南省文联大楼前的翠湖北路,拐上一个斜坡,便是文林街。

诗人于坚说,西藏是一个神性的地方,精神生活是第一位的;沿海是一个人性的地方,物质生活是第一位的。昆明是一个海拔介于沿海地区和西藏之间的所在,因此它适于人栖居过平常日子。文林街便是这样一处适合过平常日子的所在。

“跳绳4块钱,红领巾1块钱,总共5块钱。”小学生把钱递给一个发鬓略显苍白的被他们叫做“大爹”的人,高兴地朝着学校方向走了。在文林街师大附小旁的一栋临街居民楼过道里摆摊卖了十年小学生用品的“大爹”,曾是云南省供销社的一名员工,下岗后,便在单位房子的这条过道里摆起了摊子,客户是隔壁师大附小的学生。十年来,“大爹”就这样坐在路边,看着文林街的点滴变化,也从世代居住于此的老辈人口中,听过文林街的不少故事。

文人如林

作家汪曾祺在散文中回忆道:“大学二年级那一年,我和两个外文系的同学经常一早就坐在这家茶馆靠窗的一张桌边,各自看自己的书,有时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语。我这时才开始写作,我的最初几篇小说,即是在这家茶馆里写的。茶馆离翠湖很近,从翠湖吹来的风里,时时带有水浮莲的气味。”

而汪曾祺的好友巫宁坤也在悼念好友的文章中写道:“每天课后,我们就带着两三本书、钢笔、稿纸,一起上附近的文林街泡茶馆。一边喝茶,吃‘花生西施’的五香花生米,一边看书,聊天儿,或是写点儿什么东西。谁写好一篇,就拿出来互相切磋。曾祺的文采从一开始就让我们叹服。我们最早的习作就是在茶馆里泡出来的。……家山万里的穷学生,经常饥肠辘辘,一拿到稿费就直奔文林食堂打牙祭。有时深更半夜还冒着雨到翠湖去逛荡,享受免费的湖光夜色。那些日子,相依为命,乐在苦中。”

听“大爹”介绍,西南联大时期,联大的学生很多都在文林街上租房子住。当时这条街上有饭馆、米线馆、洗衣店、教堂,更多的则是茶馆。茶客们几乎全是联大学生,他们常在茶馆里读书、抄笔记、聊天、辩论问题。

“当然,联大学生泡茶馆还和当时的学校条件密不可分。那时,西南联大图书馆仅可容六七百人,每到考试的时候,同学们天不亮便拥在门外等开门,门一开,蜂拥而入。座位有限,抢不到的只好去茶馆,于是茶馆似乎成了学生们的第二自习室。”

据记载,在文林街一带居住过的,还有时任联大教授的钱钟书、沈从文、罗廷光,云南经正书院的掌堂陈荣昌,全国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等,老舍、金岳霖等文化名人也曾在沈从文的邀请下造访,在一座小楼里谈论着小说、戏剧和哲学。

不过,在那个抗战年代,无论教授还是学生,日子都过得异常清贫。钱钟书就曾在一首题为《昆明舍馆》的诗作中这样描述过他的住处:“屋小橼深昼不明,板床支凳兀难平,萧然四壁埃尘锈,百遍思君绕室行。”彼时,学生们多在文林街的店铺里勤工俭学,教授们也要放下教书先生的身段在外面营生以补贴家用。然而,艰苦、清寒的生活并没有让联大的师生们胆怯,他们教育救国的信念从来不曾动摇过。

文林街的南面,有一条坡路通向翠湖,叫做“先生坡”,因这里曾经住过誊写考卷和做考务工作的“先生”们而得名。先生坡现在已经是一条夹在居民楼之间的小胡同,巷子两旁开有棋牌室。此外,文林街街道两廊,还有小吉坡、府甬道、文化巷、钱局街依次相连,每条小巷无论历史还是名字,都附着些许文化的影子。唯有与府甬道相连的西仓巷,名字无关风雅,大概取自旧年仓库。

从茶馆到酒吧

“六十余载匆匆过去,西南联大早已成为历史陈迹。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布满文林街的茶馆也渐渐消失了,茶馆文化却保留了下来。作为昆明酒吧最早兴起的街道,文林街至今仍然是附近学生谈天论地的场所。”

如今,咖啡店、西餐厅、洋酒吧……文林街延续着旧时茶馆文化的余脉。逗留于此的,半是本地青年,半是远方游客。

慵懒的午后阳光里,咖啡馆二楼的小猫趴在窗台上看着街上行人,楼下坐在店门口的外国人打着小盹,围桌而坐的学生正在进行课题讨论,隔壁的面包店里飘出小麦发酵的浓郁香气,年轻情侣牵着手走过,马路两边毗邻而居的数十家酒吧尚未开门营业,只有墙上色彩奇异的涂鸦向人们诉说着入夜后年轻人们的放肆和张扬,游人举起相机将这一切定格下来。

文林街成了旅游小册子和杂志旅游专栏里推荐的昆明必游之地。胡九小吃、豆香园、吗哪、和民、印象阁、萨尔瓦多咖啡馆、兰白红、布拉格等数十家中西餐馆、咖啡厅和个性小店都纷纷登上推荐榜单。“绿色的小植物萦绕着白色的窗栏,各种盆栽装点着木窗,这家欧式田园风格的咖啡馆是昆明青年的大爱。在这里,你可以消磨时间,借阅一下他们的图书,还可以坐在外国人中间测测你的英语听力。坐在二楼窗边看着人来人往,也许来瓶老挝啤酒,会更有度假的感觉。”一篇旅游专栏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今天的文林街也许退去了几分文人气,路面拓宽了,小汽车来来往往,银行和现代教育机构落地两旁。不过,这里终究为喧嚣的都市留了一片净土,没有浓郁浮躁的现代商业气氛。所有设计别致而古朴的小店都恣意盎然地宣告着“让时间慢一些”的生活态度;“文林记忆”音乐酒吧常年聚集着昆明本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乐队和歌手;靠近东风西路一侧,一座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斑驳落漆,临街铺面是售卖漫画书籍和雨伞、包包的老店,数十年如一日地热闹着,守望着。

文林街,似乎永远也不会老去。

黄昏后的集市

听街上铺户老人回忆,旧时的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都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总有一个中年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有旧衣烂衫找来卖!’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又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喊着:‘壁虱药!虼蚤药!’有时,也有苗家打扮的女孩,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亮亮的,秀气的声音叫着:‘卖杨梅——!玉麦粑粑——!’”

如今,这些吆喝声已随着城市发展失去了踪影。然而,文林街上走街串巷摆摊做生意的风俗却没有随着吆喝声消失。每每到了傍晚,便有很多新奇玩意在摆卖,如荧光打火机、古董小型吉他、手工制作的发夹等等。昏黄的灯光下,窄窄的街道人挤着人,年轻人总是喜欢这样的地方。

同样的市集还有黄昏后的文化巷。沿着文林街,拐个街角就了到文化巷。

这是藏在居民区和学校之间的一条不足300米的窄巷子,一辆汽车足以在巷子里面制造一场交通堵塞。新中国成立前,文化巷因地处北城脚荒野而被叫做荨麻丛,1950年后随着附近院校扩建、新建,此巷成为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大)、昆明工学院(今昆明理工大学)三校师生从学校至文林街往返的通道,得名文化巷。又因三所高校里的外教和外籍留学生经常在文化巷内的酒吧、西餐厅喝酒吃饭,或寄宿周边居民楼,文化巷也被称为“昆明的洋人街”。

黄昏后的文化巷开始热闹拥挤起来,鬼灵精怪的“商家”们摆卖着手机壳、毛绒玩具、拖鞋、香水、衣裤等各种东西。学生们来来往往,吵闹、青春、张扬,充满文艺气息的漫林书店和麦田书店成了本地的文化地标。同时,文化巷也是一条小吃巷。就消费水准而言,文化巷比文林街便宜许多,卖各类小吃的小店、充满异域风情的食肆、小饰品店和小商品店穿插其间,无所不全。

文林街,就这样文艺而又市井地栖息在翠湖湖畔,为昆明注入一段柔软的午后时光。

来源:昆明信息港 作者:朱小旅

冯yi(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