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雕,是在蛋壳上用刀进行精雕细刻的手工技艺。
蛋壳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南朝(420年~479年)时,就有史料记载:“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馈,或置盘俎。”古时一些豪富之家,在禽蛋上绘画,涂染各种颜色,再加以雕镂,或摆在家中作陈设,供人欣赏;或作为礼品,互相馈赠。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湖南人黄熙在鸡蛋壳上以蝇头隶书浅刻唐太宗《小山赋》,证明蛋雕技艺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最早的时候,蛋类工艺品都是在煮熟后的禽蛋上进行绘画、染色、雕刻,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就将蛋清、蛋黄取出,然后再在蛋壳上施艺,从而达到了长时间保存的效果。
申连生1947年出生,从小就受到父亲申全才的艺术熏陶。父亲从事印刷制版职业,擅长书法和绘画,喜欢制作各式各样的彩灯、走马灯,尤其钟爱在蛋壳上彩绘、雕刻花样繁多的图案,制作各式各样的不倒翁等蛋壳工艺品。父亲的作品件件造型逼真,样样制作精巧,这让申连生对蛋壳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虚心向父亲学习绘画技能和制作技巧,不断探索民间艺术的奥妙神奇,融合各家之长,努力实践,大胆改进,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制作方法。目前,申连生的蛋壳雕刻是我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连生的蛋壳雕刻所用原材料,主要是鸡蛋壳、鸭蛋壳。冬天的鸡、鸭蛋皮比较厚,他适时多储存一些;平时购买鸡、鸭蛋时,多选油润光亮、平滑细腻、颜色匀净、品相规整的。将禽蛋清洗干净,用锥子在一端钻个小孔,用注射器把蛋清、蛋黄慢慢取出,再用洗洁精把蛋壳内反复冲洗干净。晾晒干后,装袋备用。
蛋壳雕刻所用主要工具有刻刀、刮刀、铲刀、刻针、锥子等,除此之外还需要铅笔、毛刷、注射器、洗洁精、酒精、脱脂棉、清漆、万能胶、透明胶纸、包装盒等辅助材料。磨制刀具是蛋雕工艺中的一个难点,要视蛋壳的厚薄度、硬脆度、柔韧度去打磨。俗话说:“七分工具,三分手艺。”刀口分平的、斜的、尖的、三角的等形状,都要靠创作者自己制作打磨完成。
蛋壳表面光滑,极易跑刀,质地非常脆薄,极易破碎,圆形的蛋壳上的图案又极易变形。因此,雕刻技法难以掌握,人物肖像的雕刻更是不易。申连生在雕刻过程中,根据所表现的形象或内容,采用复杂多变的雕刻技法,如阴雕、阳雕、线雕、点雕、影雕、晕染雕等,使作品栩栩如生,富有生气。图像的阴阳面、明暗部用逆向思维方式操作,深浅过渡色须刻画得细腻滋润。
申连生蛋雕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刀法流畅,运用灵活;作品生动神妙,古朴典雅,耐人寻味。作品《小憩》中,一只小鹿以卧姿在休息,形态可爱,清新素雅;作品《技巧》中,一只老鼠用四肢搂抱一个鸡蛋,用尾巴裹住,再用嘴咬住尾巴末端,然后滚动前进,图形与蛋壳的形状在布局上恰到好处,美观好看,生灵活现;而在作品《自在》中,一只福猪跷着二郎腿,竖着大拇指,逍遥自在地坐在躺椅上,安闲舒适,趣味浓郁,生动传神。《采摘》里顽皮可爱的小猴子和《百合》里姿色怒放的百合花都十分传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