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彝族乡离县城较远,时有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到县城办公难以马上赶回,针对这种情况,清平彝族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不涉密文件电子签批的方式,提高为群众办事的效率。经办人员将需要办理的文件通过微信或电子邮件发送给相关负责人进行网上预签批,得到签批指令后按照相关程序及时为群众进行办理,待负责人返回后进行补签。
同时,该乡还建立了政务微博、政务微信,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及时将相关政策、近期注意事项等发送给相关人员,方便了群众办事。网络互动拉近了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互联网 旅游”让游客重新认识的清平
过去的清平彝族乡在大家心中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偏远山区乡镇,如今,移民迁建后的清平彝族乡焕然一新、独具特色。清平彝族乡通过打造“水墨清平”和“夜色清平”两张名片,建立摄影、写生和户外三个基地,构筑民族风情旅游展示区的总体思路,采用与时俱进的网络互动形式,与宜宾新闻网、宜宾发布、屏山发布等多个网络媒体通力合作,现已初见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网络平台,涉及清平彝族乡旅游内容的浏览量已超过80万人(次),自驾组团到清平彝族乡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前来考察投资的客商也络绎不绝,“互联网 旅游”的模式成效显著。
“互联网 市场”让农户拓宽渠道致富增收
在清平彝族乡,冒水椪柑、清平芭蕉等优质水果以前市场占有量相对较小,农户主要靠在路边摆摊的方式销售给来往路人。在千万元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后,清平彝族乡党委政府积极拓展农副产品市场渠道,开展了农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电商培训,将龙眼、核桃等一大批高经济价值的农产品与互联网“嫁接”,力争实现产销一体化,从“路边经济”转化成“互联网经济”,实现农户增产增收;通过网上定制服务,农户产业模式从“产成销”转化为“销成产”,确保了资金提前回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