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这股热潮还能持续多久,谁也不知道。但是毫无疑问,资本对于这个类型的压榨越来越狠,观众在无意识间,已经开始渐渐抛弃这些一而再、再二三的俗套。
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开始,华语电影的青春题材就开始被不断催化到大银幕上,这其中原创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非常糟糕,典型的比如《初恋未满》《青春派》……相反那些根据畅销小说或者热门IP改编的系列则风生水起,《小时代》《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
于是乎有了更多的后来者,比如《左耳》《栀子花开》《原来你还在这里》,都将在今年陆续上映。
这里面我没提到《万物生长》,在我看来那根本不算是青春片,而是一个给成年人看的青春幻觉,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这些电影有着共同的模样,比如很多之前都说过有刻骨铭心的爱情、青春的伤痕、成长之后的叹息……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青春片都要有堕胎,不堕胎不青春。
为什么大银幕上的青春被格式化甚至庸俗化了?
其实看一个电影是不是年轻,并不是看演员是不是小鲜肉,颜值是不是够高,而是看电影本身是否充满活力和创新。导演和创作者有没有看待世界独特的态度,敢不敢玩,举两个例子,索菲亚科波拉执导的《绝代艳后》,用流行乐和现代语境,描写法国18世纪的玛丽皇后;而泽维尔·多兰的《妈咪》则利用1:1的画幅和充满生命力的视听语言,展现了一个患有注意缺陷障碍少年和母亲的关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