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 五爷庙会
农历五月初一至六月初一(今年公历为6月11日--7月10日)举办戏曲庆嘉、启智大法会、无量智慧传灯法会、升座大法会、万佛开光大法会。
NO14. 五台民情乡俗
五台县人老实忠厚,勤劳俭仆,待人纯真善良,不会客套,办事小心谨慎,办则求成,遇逆常可强忍,怒则难禁。
衣食住行,力戒奢侈。解放前,农家衫裤鞋袜,多以平山粗布针工缝制,袄为大袄,缀以桃结扣,绝大多数人穿贴身背心,俗称腰子,鞋为圆口鞋,有“两道脸”,青壮男子,腰加一条腰带。暑去冬来,则以毛毡为帽,羊皮为衣,坎肩皮袄,度冬必备。经济富足之家,以穿市布为荣,黑缎小帽,视为佳品。解放以后,衣着急骤改变,无论农工商干,皆以涤卡、涤纶、花达尼、花哔叽为衣,着毛料呢绒者亦为常见,布鞋布袜,亦为皮鞋、胶鞋、布鞋、塑料鞋以及线袜、尼龙袜所取代,青年妇女,则罩上了五颜六色的方形头巾,且又增添了棉、皮大衣和线衣、皮手套。五台人的衣着,已渐由淡装转向艳服了。
五台人一向省吃俭用,早晨和子饭,中午杂烩菜,晚上红稀粥,三餐俱以玉米面、高梁面为主食。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均用自种萝卜、蔓菁等腌制。白面(小麦面)、大米,除节目和待客,常年罕见。每有客到,多以煮油糕、烩粉丝(由山药粉面自制)、炒鸡蛋、煎杂菜接待,盛饭以满大为敬,就餐有以剩为饱。夏秋季节,人们往往端饭到街,边吃边谈,说说笑笑,饶有风趣。食物当中,东冶的馍馍(白面),大兴的糕,灵境的颗子(莜麦),豆村的面(莜面),则为全县驰名。
住宿以木结构房屋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治地区,则为土墙平房;清水河两库,常常以石旋洞而居;大部分地区,亦有靠崖掘窑而宿者。解放前,住房一连三间居多,内分里外间,里间一间,存放粮食和日用什物;外间二间,一炕一地,摆设箱柜,且置灶台,是人们的生活起居之所,单间住屋,均砌对门火炕,往往充做新婚洞房。台怀地区稍有不同,建房低矮,一堂两屋。解放以来,建房布局,连排房(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头院子;屋内结构,多设套间或后洞,既讲究了卫生,又方便了生活。庭院之中,古以前槐后榆为佳,栽杨植柳为不祥。今天,人们注重经济价值,新建庭院中栽北京杨和加拿大杨的比比皆是。建房当中,在用土筑墙时墙头刻字,立架上梁时有张贴对联的习惯,一直沿袭未变。过去对联上写的是“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柱正遇紫微量”等话,现在写的是“稳如泰山,坚似磐石”等话。说明乡风乡俗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五台地处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出门以步行为主,再则骑驴,偶有坐轿车者,多为头面人物。现在,黑色油路和乡村公路通往四面八方,自行车已成为极普遍的代步行工具,公共汽车亦为多数人乘坐,然而,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过去的习惯,若路途不远,宁步行,不坐车。
自给自足是五台人的生活传统。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多数人家自种烟叶(小兰花)和油料,并自己制作食油、灯油和酱醋,很少出钱购买。若遇必须购置的生活必需品,则以粮换物,或者粜粮得钱,再行购置,力争不求于人。那时,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十分明显,农忙务农,农闲从匠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所以,全县具有多种匠艺人,如蒋坊的瓦匠,五级的木匠,虎汉的铁匠,龙王堂的泥匠,唐家湾的毡匠,台怀镇的铜匠,南茹材的塑匠,槐荫村的布袋匠,大王村、安家村、峡口村、前堡村的编织匠,东冶的纸匠、泥匠、铜匠、皮匠、壶皮匠、小炉匠等等。建安地区的瑶池、张家庄,钉称、张箩、钉盘碗者很多。他们挑担四出,沿村献艺,早为远近闻名。无技为匠的农民,牵驴驮炭是冬天的主业。他们以此积攒“过年”用品,辛苦备至。解放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渐趋解体,商品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大,货币的作用与日俱增。以粮换物的现象仍然存在,但均以市值为准。劳动习惯亦有改变,过去,以黄土坡为界,下善担,上善背;现在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担与背逐渐向平车载运过渡,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一般来说,富不喜外,穷不嫌乡,重男轻女,族村自卫,是五台人的特性。五台人心地善良,为人忠厚,但不善于交际。农村中,男子同男子之间,女子同女子之间,多结有数友,俗称攀干亲。凡攀干亲的,男子称朋友,女子称实弟妹,对方的父母则称为老干和干娘。亲朋见面,多不握手,常以笑脸待之,问话则以“孩子发结庄稼好”为主要内容。若遇生客,谦恭之态则为礼,不娴寒暄之词,但尚微笑相迎,给人一种憨厚的印象。
NO15. 六月六走麦罢
晋南有句俗话:“六月六,走麦罢。”走麦罢是晋南特有的风习,每当旧历的六月初六,人们经过紧张劳动,把麦子都收回了家。这时,新婚夫妇挎上用新麦面做的几斤重的大月形角子馍.再带上其它礼物,一起回娘家去。他们中有的肩并肩徒步而行,有的夫妻俩骑着自行车一溜风往前奔。沿途欢歌笑语,人来乍往,充满快乐的气氛。
女婿从邻村远道而来,带来自家丰收的喜讯,也带来了对岳父岳母的良好祝愿。在此之前,忙了春播忙夏锄,忙了夏锄忙夏收,女婿有好一段时间没来岳丈家了。久不见的亲朋近三分,何况这是自家的姑爷。当地有个形象的比方描写丈母娘见到女婿的情形:“丈母娘见了女婿,好像落窝母鸡”,直乐的不知该怎样招待才好。倒水取烟,问寒问暖,从早到晚,三顿饭变着花样做,忙得身子不着炕。连小姨子也在一旁嘟嘟哝哝说开了风凉话:“妈,咋对我就没有这样亲热过?”这时母亲定会说:“傻闺女,等你以后结了婚也是一样的。”丈母娘招待女婿要做七、八样菜,主食一般是烙饼、凉面、凉粉或蒸馍,临走前还让吃“烙旋”这种烤制的面饼。在万荣一带让吃煎饼,煎饼里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蜗炼五色石补天,希望自家女儿能象女娲一样精明强干。在安邑解州一带,岳母招待姑爷,以“胡饼”为佳品。这种饼用南瓜丝与精面粉和在一起,烙制而成香味四溢,松软好吃。在万荣,六月六这一天,娘家要给新出嫁的女儿送馍、甜瓜等食品及竹帘、凉席、雨伞、蚊帐等夏令衣物。尤其不能忘记的是,送的馍馍里面要夹碎肉,蒸熟后必须裂开口,称为“张口馒头”,象征女儿早给婆家生儿育女,增丁添口。
关于“六月六,走麦罢”的起源,民间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因是晋文公的舅父而自恃高贵,刚愎自用,气死了亲家赵衰。赵衰是跟随晋文公多年的功臣,有“以德让贤”的美名,人虽已安葬.可他的儿子即狐偃的女婿,一直难平心中怨愤,想替父亲出出这口气。恰巧这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出去放粮,说定六月六日回家过寿,他的女婿就决定乘祝寿之际,刺杀丈人,为父报仇。细心的女儿探知此事后,连忙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期间,亲眼目睹了民间疾苦,后悔自己以前没有听取亲家的忠告,内心受到谴责。他得知女婿要刺杀自己的消息后,不但不责怪,还主动给女婿陪了罪,和解了双方的矛盾。以后每年六月六,他都把女儿女婿接回家来,合家团聚。这事传到民间,百姓争相仿效,逐渐形成了“走麦罢”的习俗。
有趣的是,与晋南隔河相望的河南卢氏县的老界岭以南地区也流传着过“六月六”的习俗。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探望父母,所带的礼物除油炸食品外,还有新衣、新鞋、新袜,祝愿双亲手安度夏,当地俗称“望夏”。当地也有一个传说解释这一习俗。出生在老界西南的一位姑娘,出嫁之后尽管婆家家境贫寒,仍不忘娘家父母恩情,时常送些吃、喝、穿、戴,特别是每年“六月六”双亲生日这天,她拿上提前做好的衣服,和用新麦面蒸的白馍,炸了麻花,回家给老人过生日,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成为当地有名的孝顺女儿。久而久之,这一习俗便在民间形成了。
晋南“走麦罢”的传说,以三晋古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线,解释了这一习俗的渊源,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河南卢氏六月六“望夏”习俗的传说,以歌颂普通民间女子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为主旨,对这一习俗作了解释。但溯其真正原因,还在于这一习俗植根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上。山西晋南和河南卢氏都是主要产麦区,每年六月六前后,小麦就收割完毕,处于农闲阶段,这正是探亲的最佳时期。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这种对抗和较量,成为太原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恰似两军对垒,誓必决一胜负。其演奏之形式,其技艺之娴熟,实属国内罕见,绝无仅有。它反映出太原人自古以来粗犷剽悍的地方特性,也反映出太原人不屈不挠,对胜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它构成了太原锣鼓声色雄壮的地方特色,也构成了太原锣鼓在太原民间社火习俗中独占鳌头的地位和作用。
太原锣鼓是太原社火习俗的灵魂,为太原人所乐道。太原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承极久的民间社火活动步入它有史来的黄金时代,先后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开幕式和“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声名远播,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第一鼓”。
跑场秧歌和划旱船
跑场秧歌是太原闹红火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清之季年开始搬上舞台。但是进人舞台后,并没有影响它在正月十五的红火热闹中舞之于街巷,歌之于乡间的表演形式。即使是在今天的民间传统节日里,我们看到的旱船队中的人物造型“打渔杀家”、“刘三推车”、“刘海砍樵”、“白蛇许仙”等等,边走边舞边歌边唱,都是跑场秧歌以划旱船来进行街头表演的一种形式。
NO16. 平遥民俗表演-抬阁
将铁杆固定在抬杆上端,抬杆周围用莲花、彩云等各种道具装饰起来,再将三四个扮演各种戏剧人物和神话故事的男女小孩固定在铁杆上,由成年男子抬着,在行进中表演。内容有50余种,其中包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贵图》、《火焰驹》、《断桥》、《虹霓关》、《起解》、《百花亭》、《盗灵芝》、《下河东》《拣柴》、《苏护送女》、《双吊孝》、《黄河阵》、《祥麟镜》、《反棠邑》、《狐狸缘》、《凤仪亭》、《血手印》等。V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