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馋涎欲滴的镇远菜9

家乡区县: 贵州省镇远县

5、家常风味菜 所谓家常风味菜,就是指普通百姓家,日常生活中或逢年过节时常见、常做和常吃的一种菜肴。它所透射出的是家庭厨房的浓郁芬芳;它所反映的正是家庭生活的情深意长!家常菜是中国菜的源头,因其地域、物产、时令和人们饮食生活习俗的差异,在各地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特色和称谓。家常菜的烹制是以小煎小炒和烧、炖、焖、蒸、拌等方法为主,如今也可用火锅的方式成菜。这类菜以居家常用的调料为主,是取材方便,简单易行,深受大众喜爱又是简便餐馆和家庭大都能烹制的菜肴。在镇远很多家庭都爱制糟辣椒或家酿豆瓣,用它来烹制菜肴,自然是多辣味,如豆瓣鱼、家常豆腐、鱼香肉丝、回锅肉、盐煎肉、肉末豌豆、鸡蛋炸辣子、干煸豆角、韭菜豆腐干等。

6、佛道菜

所谓佛道菜就是佛教徒和道教徒专食用的菜。素食是佛教道教所强调和鼓励的,如果能够办到的话,这是基于慈悲的观念,不是现代人为了健康和经济的原因。事实上,肉食既伤慈悲,也的确有损健康,所以,大乘经典如《梵冈经》、《楞严经》等都强调素食,严禁肉食。至于荤腥,应有分别,所谓“荤菜”,是指具有恶臭味的蔬菜,例如:芫荽、葱、韭菜、大蒜等。《愣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在比丘戒律里面则规定:吃了荤菜要单独住,或者距离他人数步以外,并位于他人下风而坐,或者必须漱口至没有恶臭为止。这主要是为了不扰乱大众,所以,不得食荤。并且在诵经之前,为了不使听经的鬼神发嗔和起贪,最好不吃荤菜。所谓“腥”就是指肉食。辣椒、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等都算是香料,不算荤菜,不在戒律所限。

7、土司菜

土司制度源于羁縻之治,两者都是我国历代封建中央王朝推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措施和统治形式。土司制度是从元朝开始实行的。镇远进入土司管制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开始的。到三十年(1283年),改置镇远军民总管府,以田氏为总管。同时置附郭镇远县,旋改为安夷县。明设思南宣慰司以田仁智为宣慰使,治所在今思南,后迁水德江(现在的德江),辖有镇远洞金容金达、水德江、印江、施秉、偏桥、铜仁,省溪、提溪、朗溪、大万山、乌罗、平头著可、沿河溪、蛮夷、邛水十五洞、治古、答意共十七个长官司。雍正四年(1726)五月,清庭实行改土归流。从元到清,镇远土司制度长达400多年的历史,这段时期,土司菜在汉代的基础上,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土司菜是贵州菜也是镇远菜里的“宴席菜”、“官府菜”。贵州土司文化被公认为极其个性化的地方制度文化,反映在菜肴上要求形式规模化、加工精良化、口感地方化、菜肴营养化。土司菜起源汉,发展于明清,每一道菜都附带了神秘的传说。在黔南黔东南的交界地区,调查人员品尝到了“凤羽酸肝”,这道菜直接源于傩文化的凤图腾。这道菜讲究刀功,把猪肝切成梳子花,然后用糟辣椒浸染,最后使用特殊的调料泡制爆炒后端上。菜形如同羽毛,色泽红亮,入口微酸轻嫩,香糯爽口,酸本来使肝变老,然而这一特殊密制的调料浸染后,反而使肝变嫩。一般的土司菜宴客的规模都是三冷荤、四热菜、四坐碗、八小碗、一汤钵、十二围碟以上的规模。有关专家用了25年的时间,收集了包括800个土司菜在内的1300道贵州菜谱。其代表菜有:茶味熏鸭、骨榨豆腐等。

8、创新的镇远菜

改革开放以来镇远餐饮业有机会广泛吸收各菜系的精华及烹调技艺,保留了镇远各民族地方风味、乡土风味和传统风味的特点,通过镇远厨师们多年的工作实践,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逐渐形成的。镇远菜中的创新菜花样百出,味型各异,有香辣、干辣、烧辣、糟辣、麻辣等等。

9、民间小吃

镇远的民间小吃品种繁多,异彩纷呈,重在独特精制,如羊肉粉、辣鸡粉、馄饨、豌豆凉粉、豆花面、黄高粑、炒卷粉、稻草灰粽粑、荷叶糍粑、牛肉绿豆粉、锅粑粉、苞谷粑、桐籽叶麦粑、嫩豆腐、绿豆稀饭、肠旺面、米豆腐、甜酒鸡蛋、社饭、烤糍粑、红薯饼、豌豆饼、洋芋饼、油炸粑、五香粑、绵菜粑、灰水粑、小米粑、红米菜粑等,都令众多食客为之倾倒。

张良嫁我(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