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丘明(前556前451年,另说前540前452年)。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任鲁国左史官。著《左传》全书18万多字(一说19.6万字),记载了自前722年至前454年鲁国的历史,同时记载了当时几个诸侯国的历史。不仅记载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大量史事,还记载了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日食、慧星、陨石、地震等多种珍贵资料。
《国语》亦为左丘有所著。全书七万字、二十一卷。以记西周未年和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孔子、乐正子春、司马迁均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近代则称左丘明为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并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2、刘海东(1088-1125年),肥城市石横镇前衡鱼村人,北宋抗金英雄。成年时,值金兵入侵,刘海东被招聘为平阴都统(当时衡鱼属平阴县所辖),就职之后,奉命带兵北上,与金兵相遇黄龙岗一带。他带将士奋勇杀敌,大破金兵。身经数战,屡建战功。在公元1125年一次激战中,他率部重创金兵,终因敌众我寡,在突围时,壮烈牺牲,时年37岁。
3、张志纯(1220-1316年),肥城市安驾庄镇张家安人。元代著名道人,有张炼师之称。元世祖忽必烈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天倪”、授紫服。
公元1262年(南宋景定三年),张志纯被宣授为东岳提点监修官。在修建泰山南天门工程中,他亲自构图设计,率众施工,于公元1264年竣工。世人称为“天门路”。
张志纯并为当时著名诗人,他与金文学家元好问友情甚厚,可谓“志同而气合”。
志纯于公元1316年(元延衤右 三年)逝世,终年96岁。
4、尹庭(1513-?)字子绍,肥城市老城镇尹庄人。
尹庭于公元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初任河南省郏县知县。任职期间,体恤民情,政绩卓著。后升任湖光道监察御史。时值奸相严嵩当权。祸国殃民,因“善恶不可以同道”,尹庭对严嵩奸党曾连续七次上疏朝廷,予以弹劾,声震朝野,皇帝偏信谗言。为此,尹庭曾遭七次棒打,责令迁返原籍,永不录用。
5、李邦珍(1515-1593年),字同川,祖籍福建省莆田县,明洪武年间其先人迁居肥城县。公元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先后任职行人司、后升任浙江监察御史,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倭寇疯狂拢华,李邦珍时在闽中为文职巡按,却勇于担起武职重担。一切军旅事悉为已责。旬月之余,疏十上,首念无兵,则请浙江习练之卒二万以入援,继忧乏食,则请内帑之金二十万以助饷;又疏留戚继光为副总兵,专征讨之权;至十六世纪六十年代中,终于平定了倭乱。当李邦珍调离福建时,各界人士赠他《海狱澄清图卷》一幅,以示志念和表彰他平寇安边的丰功伟绩。
公元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李邦珍谢世,享年79岁。
6、宋焘(1572-1614年),字岱倪,号绎田。肥城市汶阳镇宋家孝门村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泰山学者。
公元1601年(万历辛丑年)宋焘中进士,后巡按江南,兼督学政。公元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江西参政姜士昌因直言被贬,众臣无敢言者,独宋焘上疏为姜氏鸣冤。神宗大怒,将宋焘贬平定州(今山西平定县)为判官。宋焘请辞,归隐故里。
宋焘归隐泰山后。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在泰城灵芝街建书院讲学,培养了一批人才,著名学者王楫(后中进士,官宁夏巡抚),即出其门下。
宋焘编著有《泰山纪事》、《岱下小史》、《州志补遣》等著述。并著有《青岩居草》、《落花全韵》等诗集。
公元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宋焘病卒,终年42岁。卒后明廷赠封其为光禄寺少卿。魏忠贤大兴党狱时,被取消追封。至崇祯初年,得以昭雪,后被列为“泰山五贤”之一。
7、肖大亨(生卒年不祥),谱名应文,字夏卿,号岳峰。肥城市安驾庄镇南夏辉村人。明嘉靖壬戍年中进士,初授榆次县令,因其政绩卓著,升户部郎中。
在驻防陕西花马池时,他攻读兵策,研究吏治,边疆百姓安居乐业。因其有治军之才,调驻宁夏兼辖开封、宣府。上任后,其辖区兵强、政清,遂晋升兵部侍郎,又擢其为右都御史。令其总督宣化、大同、山西三镇之兵。召其入京后为兵、刑两部尚书。
明万历末年,后金军入侵,肖太亨奉旨率军拒敌,他身先士卒,杀退后金军,但身负重伤,回朝后,皇上加封他太子太傅衔。不久,即逝世。生前著有《今古文钞》、《文章正宗》、《夷俗考》等书,史称其才高识卓,制法严谨,百姓景仰,声名俱泰。
8、唐仲冕(1753-1827),字云枳,号陶山居士,世称唐陶山。祖籍善化(今湖北长沙),客居肥城市涧北村。是清代泰山著名学者和文史学家。
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仲冕在陶山东麓修道书院潜心读书,曾画《陶山望杏图》、著《牛山叠翠》诗。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仲冕赴泰山主持泰山书院,其间,他探访山水胜迹,遍览泰山历代典籍,“征引经籍655种,录次金石766通”,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编著了《岱览》巨著,共32卷,并著《陶山文录》10卷、《陶山诗录》24卷,受到人们的赏识和称赞。
公元1792年(乾隆五十八年),仲冕中进士,公元1805年(嘉庆十年),官至陕西布政使,代理巡抚,乡民为其建生祠。辞官后迁居金陵(南京),公元1827年(道先七年),唐仲冕逝世,终年74岁。
9、葛延瑛(1857-1928年),字云庵,肥城市安驾庄镇东江庄村人。1901(光绪二十七年)考中举人,他常说:“要为人正直,为民造福,毕生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1914年冯汝骥任泰安县长,贪脏枉法,人称“刮皮县长”,葛延瑛气愤地说:“此辈不除,国民难得安宁”,遂联合各乡绅赴省告状。冯汝骥被罢官后,二人相遇,冯汝骥对葛延瑛说:“汝骥罢官,实乃天意,咱二人的姓名早已有征兆矣。我姓冯(缝),你姓葛(割),缝不如割的快;我为汝(卤),你为延(盐),卤不如盐好;我是骥(鸡),你是瑛(鹰),鸡斗不过鹰”。葛延瑛听后答道:“上天有眼,匡扶正义,惩除贪官此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928年3月14日,葛延瑛病逝,终年71岁。国民政会教育总长蔡元培为其题写“泰安葛云庵先生纪念碑”,立于东江庄村东,供世代瞻仰。
10、梁桂荣(1873-1925年),肥城市安驾庄镇安驾村人。为梁氏接骨第四代传人。
桂荣少时认真研读医学名著,20岁即精通接骨术,并研究膏药的配伍及熬制方法,创成梁氏接骨膏药,并创托举、折顶、屈曲、牵抖等14项治疗法,以及用杉木皮和膏药固定伤位,治疗中兼内服中药,外加当归活血汤烫洗,愈后无弯曲畸形,负重如初。慕名求医者,近有山东各县,远至东北三省。
梁桂荣诊病,崇尚医德,扶困济危。1924年,泰安县满庄镇尚家村吴保长粉碎性骨折,前来治疗。其家境贫穷,梁桂荣供食、供宿、药费分文不取,月余病愈,并以资相赠。吴家感其恩德,60余年来,两家保持友好往来。
梁桂荣在行医同时,并认真总结经验,著《梁氏骨伤科辑要》、《内科辩览》等书。1925年9月,桂荣病逝,终年52岁。
11、李鹤年(1895-1969年),肥城市边院镇东向西村人。
1916年,应招去法国做华工。1921年前后,他和在法国留学生郭隆真、赵世炎等人领导了三次罢工,均取得了胜利。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6月,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同年12月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5月,被派到开滦煤矿领导工人运动,因受敌通辑,后转张家口隐蔽,10月,奉命返回家乡,他以开“平民饭店”为掩护,建立党组织,积极发动武装斗争。
1933年,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1942年,泰西县委书记邹靖国叛变后,李鹤年均被捕,受尽酷刑,坚守党的机密,经组织营救,得以释放。1946年2月,调聊城专署铁工厂任经理。1952年5月,调华北妇联任总务科副科长。1953年1月,调中央建工部技术司秘书科副科长。1966年退休。1969年12月病逝,终年74岁。
1986年7月4日,中央组织部在关于李鹤年党籍问题的批示中指出:“李鹤年同志是我党早期的老党员,为革命做出了一定贡献”。
12、尹鹏武(1902-1940年)原名尹振祚,又名尹飞。肥城市石横镇石横三村人。
1922年,在济南育英中学求学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党,1926年,在北京燕京大学毕业后,去烟台创办地下党报《时朝日报》,后被国民党查封,尹鹏武被捕。
1928年,经保释后,回到家乡,以办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因成立肥城县第一个农民协会,被通辑。1933年,改名尹慎吾,先后到东平县、平阴县任教。
“七.·七事变”后,他提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枪出枪,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口号。他组成了百余人的抗日游击队,后经上级批准定名为“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本部第十七营”,为解决部队的困难,他捐出三万斤小麦,又卖掉18亩地,接济部队,后转至大峰山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1940年7月,尹鹏武以“托匪”罪被错杀。1988年中共山东省委以鲁发(1988)7号文件,认定:“鲁西肃托案是重大的冤假错案,应彻底平反,全案全结”。尹鹏武被错杀案终于得到了彻底的平反,这是可喜的!但“乱政亟行,所以败也”这则是很值得警惕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