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代纪年早期阶段甚至更早的时期,地处成都平原的古蜀国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记载,古蜀国共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五个朝代,先后定都于瞿上(今成都市温江区,亦有今广汉市之说)、郫邑(今郫县)、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广都(今双流县)。春秋末期(约公元前4世纪),第五世开明王把都城迁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典故[1],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成都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自建城起便未改名称的城市。而“广都、新都、成都”合称为“古蜀三都”。
如今成都平原有很多古蜀国的文化遗迹,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鱼凫古城遗址、望丛祠等,地处成都市区的金沙遗址则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位于成都市区北校场的成都军区大院内有一处古蜀国遗迹名曰“武担山”,相传为第十二世开明王派“五丁力士”由今甘肃省武都县取土为王妃修建的墓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