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西崛起--世界轴承之乡

家乡区县: 邢台市临西县

       提到临西,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也许感到陌生,但就是在这个“弹丸之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赓、宋任穷、王任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五六十年代,为战风沙,斗盐碱,修井渠,与焦裕录齐名的全国著名劳模、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吕玉兰”也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如今,临西县通过走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一个“中国轴承之乡”正在这里迅速崛起。 临西由一个小城镇演变成“中国轴承之乡”,离不开地方政府长期坚持走的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临西县轴承产业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七十年代到1980年前后,是起步萌芽阶段。在当时轴承产品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主要是一些头脑比较灵活的农民,从外地轴承企业或厂矿企业,购回废品或淘汰不用的轴承,经过简单工艺处理,进行翻新组装,再拿到市场销售,或直接供应企业使用。这一阶段基本属于手工作业,地下交易。

      第二阶段,从1980年到1995年前后,是星火燎原的产业膨胀阶段。逐步形成了老官寨、河西、大刘等7个轴承加工销售专业乡镇,部分经销户开始走出县门,到各大中城市设立经销门店,呈现出“千家万户搞加工,千军万马闯市场”的可喜局面。这一阶段,为了引领轴承产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经充分调查论证,明确提出了“以生产中低速碳钢轴承为主,以为大中型企业配套为主”的方针。由于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定位准确,价格低廉,所以很快抢占了国内市场。但这一阶段,也存在着冒牌生产、不当竞争的缺陷,产业发展几经波折。

      第三阶段,从1996年至今,是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开拓国内外市场,向生产加工国际贸易型转变,走集团化、产业化道路。同时,按照“以产兴市、以市促产”的发展思路,投资2.44亿元,建设了“中国轴承大世界”专业市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轴承产业已成为临西县主要支柱产业,是河北省最大的轴承加工基地、华北最大的轴承商品集散地。目前,全县轴承产业固定资产达到1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拥有各类轴承生产加工、检测设备1.2万台(件)、可生产加工六大系列1200多个型号的轴承产业及零部件,年产轴承2亿套。全县拥有轴承生产加工企业180多家。其中,固定资产千万元以上企业18家,百万元以上企业160多家,50家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商标20多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轴承交易市场方面,拥有轴承大世界、仓上、白庄、河西4大轴承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其中,占地500亩的“中国轴承大世界”,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功能完善的专业市场。轴承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拥有轴承经销门店2800多个,在外经销人员1.2万人以上,并且全县轴承出口企业有50多家,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交货值达到4亿元,年直接出口创汇400多万美元。2007年,轴承产业营业收入32.8亿元,完成增加值23亿元,出口交货值3.8亿元,缴税5256万元。 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临西县通过建设“全国知名的轴承之乡”,加快了小城镇经济之发展,也增加了小城镇经济之活力。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machao

谁说浮夸能治肚饿(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