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闹元宵

家乡区县: 福建省仙游县

   莆仙闹元宵的日子,自正月初六至二十九日,各村社次第举行元宵节,各地元宵正日不尽相同。明代户部尚书仙游人郑纪曾写诗赞莆仙元宵夜“最爱春光浮合夜,好将福夜殿元宵”。以下专述莆田华亭西许村的元宵节。  游灯。西许村为该镇人口较多的乡村之一,正月十二晚上,各家各户都要出三、四盏灯笼,把灯笼安装在长约2米,宽10厘米左右的条木板上,组织一次有三四千人参加的大游行,从本村主干道游行到安仁社,在安仁社莆仙戏的锣鼓声中大放鞭炮、礼花、鸣铳。一串接一串的灯笼,接在龙头后面,自社内游出,经村另一干道,再经福厦路过八十亩小溪,再回社内。那一长串灯笼仿佛是条条火龙,逶迤盘旋游动,蜿蜒约一两公里之长。这天晚上,若有娶新媳妇的家庭,必须另加一对“横头灯”挂在前头,举灯的还必须是新人,意为“添丁”;每家每户均请人来观赏游灯,煮“游灯饭”(例为菜饭)款待来客。

 

   次日白天接元宵,主为跳棕轿表演活动。每家每户准备好迎神接元宵的食品供在古厅堂,待神驾一到,便燃放震天的鞭炮,村民们各自焚香分列两旁礼迎,并给菩萨“挂脰”,随之,菩萨进入古厅堂。大埕上,棕轿舞跳了起来,每队舞者各抬一架高不到1米,宽不到30厘米,顶部饰以棕片的竹制四方小轿,埕上先燃起篝火,这篝火下为贡银,上为每家每户用火钳夹来的木柴(多为龙眼柴)点燃,一根木柴寓“一只大猪”,意“牵大猪”,火越烧越旺,待舞棕轿者穿梭跳跃游舞结束,仍用火钳夹回,放回自家灶膛口,意为今年养的大猪牵回去了。

  菩萨“度暝”。旧厝的古厅堂是闹元宵的主要场所,在元宵前几日,热心的耆老会督促着每家出钱出工投劳,钱由每一届乡老代收,浚通水沟,清理大埕周围堆放的杂物。村民以抓阄请菩萨到自家所属古厅堂“度暝”为荣,一个晚上的费用近1.8万元。菩萨“度暝”的古厅堂布置得格外隆重、亮丽。十二、十三日为“度暝”日,故每年均有两个古厅堂获此荣耀。从村主干道一路走来,可见通往古厅堂的入口用山上砍的杜松扎出绿色拱门,长长的大灯笼计212对,灯笼两百多米长,另挂满了古厅堂的甬道,红艳艳的,两个晚上均彻夜不熄。十三日傍晚时分,村民们络绎不绝来看沿途的“古董”,这些“古董”为穿戏服的“真人秀”,通上电,这些蜡像“古董”栩栩如生。沿途的是二十多尊真人大小的大古董,古厅堂外围的则是50多尊小“古董”。那些大小“古董”的取材包涵了儒道释仙佛诸界,神话人物、历史人物、典故一一上演,有取经的唐三藏师徒四人,有传说中的八仙,有观音菩萨、善财童子,有老典故“公背婆”,有“有口无心”念经的和尚,有十二生肖配套故事,如属鼠的,配“老鼠扛轿嫁女”典故,属虎的配“武松打虎”故事,属羊的配“苏武牧羊”,属猪的配“猪八戒”,属猴的配“孙悟空”等。不管哪个故事,哪个典故,在这样的晚上,皆给人诙谐之感。古厅堂门首横挂“金玉满堂”刺绣,内为供品,斋、荤俱备。各色供品的摆设讲究艺术特色。用萝卜雕就的动物造型逼真。全鸡须跪伏盆子里,上覆以鸡血,再点以朱红。桔塔、红团塔、白粿塔、白米糕塔层层垒就,其精巧、壮观令人赞叹。各色斋菜上覆以珠花或祝福话语。如“子鼠吉岁报平安,顺顺当当求发财”。古厅堂外摆了福桔、水仙、兰花等盆景,大埕一侧请了专业的十音八乐队来表演,直到深夜。另请了电影队放映电影。晚上八九点左右震天的鞭炮、璀璨的礼花格外引人眼球、震人耳膜。

  随后的十四日为菩萨回宫日,十五日为村里福首“做头”办喜酒日。整个的元宵佳节虽不乏较浓重的宗教色彩,但从村民喜闹元宵,乐过日子,一心向上谋发展的角度来看,堪称一幅欢乐祥和的“闹春园”。

  闹元宵之后不久的节目为文艺“出游”,实为总元宵,节目极为丰富,给人以诸多期待。

安。(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