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苞祖庙,又称胥江祖庙,坐落于三水芦苞镇北郊。始建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为三水最古老的寺庙建筑。历经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特别是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四年 (1808—1809)和光绪十四年(1888)的重修,更使这座庙宇瑰丽多姿,成为一座艺术之宫。祖庙由北座观音庙、中座(主体)武当行宫以及清嘉庆年间加筑的南座文昌宫组成并列的三座建筑群体。现建筑呈清代风格。胥江祖庙经历元、明、清和中华民国五个朝代,距今具有800多年的历史,并于1989年被广东省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芦苞祖庙,又称胥江祖庙,位于芦苞中心城区北郊,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内有北帝庙、观音庙、文昌庙、华山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悦城龙母庙,佛山祖庙并列为广东省最有影响的三大古庙,198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国家宗教局、中国道协等国家、省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考究论证,芦苞祖庙被认定为“南武当”的主体庙宇。
祖庙面临北江,后倚小华山(龙坡山),山水相接,树木茂盛,总面积达99338平方米。庙内由四座庙宇并列而成,其中,武当行宫(也称北帝庙)作为主体庙居中,左为普陀行宫(也称观音庙),右为文昌宫(也称文昌庙),而普陀行宫的左侧则为华山寺。四座庙宇分别供奉着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观世音菩萨、文昌帝君以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地藏菩萨和六祖慧能等的神像。四座庙宇的建筑均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采用砖木结构。墙体全是水磨青砖对缝砌就,屋面为碧绿色的琉璃瓦,出檐施以木雕莲花托,四角翘飞,屋脊上镶有双龙戏珠及瓷制人物,栩栩如生,“艺术裙”上刻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人物花卉、诗书字画。尤其北帝庙展脊的“双龙戏珠”陶塑造型优美,光彩照人。龙珠旁有一棵奇树,受灵气之壤,永久不长,常年青绿,自1935年被一香客发现至今乃自然成活,它奇特的生存方式一直是个难解之谜,被游客们誉为“神树”。在武当行宫内还有一口名曰“金沙圣井”的水井。相传此井为一金龙留下的龙涎和金鳞而形成的,井水冬暧夏凉,久存不腐,曾被定为朝庭贡品。香客恭饮此水,也能消灾除病、延年益寿。
占地面积965平方米。各庙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山门和大殿均硬山顶三花风火山墙。山门面宽三间、大殿面宽、进深皆三间,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梁架结构。三庙有横门相通,通道隔一弄,南弄题“奎光”。北弄题“斗曜”。三庙六条屋脊上,分别饰有陶塑花脊。其以多种古典戏曲和古老传说内容为题材,塑造了众多人物、山水、花卉、鸟兽和珠宝等,釉色鲜明,形象生动,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为清光绪十四年重修时,署名文如璧精心制作的艺术珍品。特别是武当行宫山门屋脊的两龙争珠,栩栩如生。屋脊还保留部分清咸丰三年塑造的石湾陶瓷装饰,为现存于建筑上石湾陶塑之最早者。五光十色的花脊,使这几座古庙显得雍容华丽,气势磅礴。武当行宫门前置石狮一对,连座高2米。为明末清初石雕,刀法古雅凝练,形态威武传神。山门前石檐柱刻有一副以工整楷书书写的对联:“五马环回,玉镜水通圣井水;三峰鼎峙,龙坡山接武当山”。次间石雕虾弓式攀间梁上各置了小石狮一头。在檐柱与山门墙之间,饰有两组镂金横梁木雕,每组为三条横梁架木组成,合长3米。皆为高浮雕人物。一面为“瓦岗寨”故事,一面为“西辽国”故事。雕工极其精细。背面刻有花木鸟兽,并刊有“广州时泰造”字样,为光绪十四年所制。观音庙山门檐廊结构、木雕与武当行宫略同。其檐柱联为:“法宇配龙坡,仿佛普陀气象;莲台朝玉镜,依稀西竺规模”。
胥江祖庙
芦苞祖庙古朴神灵,庙内建筑艺术内涵丰富,除上述主体建筑外,园内还有以素食而远近闻名的斋堂,眺望滔滔北江水的望江亭,禹门牌坊、灵光普照牌坊、青云直步牌坊、百步梯、望江亭、普济桥、龟蛇池等景点,并流传着“五马入华山”、“太婆山”、“仙人脚印”等美丽传说,蜚声海内外,信众香客川流不息,香烟缭绕不断。
山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