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通今 文人所爱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桃花好比时下大众杂志上的封面女郎,网络中的妖冶女星,美艳绝伦,秀色可餐,似乎有那么一点点轻薄。人是感情动物,看事物带有感情色彩,难免受到时间的影响,世俗的束缚,看桃花也如此。比较而言,我国古人的心态更好,看桃花如美人,具有执着的偏爱,少有轻薄。

  我国古人,喜欢把桃花比作美人,“人面桃花”的典故便是一例。唐代才子崔护,偶然路过一座小庭院,庭院洁净,几枝桃花斜出墙外,在春风里颤动身姿,悄然飘下零落的花瓣。抬眼间,只见门扉轻掩,一清秀女子倚门而立,朝他嫣然而笑。 崔护心旌摇荡,目眩神迷。次年春天,崔护故地重游,桃花依旧灿然开放,笑靥仍如那心仪的女子,然而门扉紧闭,不见美女。才子怅然若失,脱口吟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出游偶遇美女,一见钟情,时过境迁,桃花依旧,美女无踪,不免感慨,所谓性情中人,一时雅兴而已。诗和故事不胫而走,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也许崔护始料不及,一首伤情小诗,竟会绵绵荡荡流传千古,他的名字也因诗而流传。其实,这与人们对桃花的偏爱有关。

  我国人何时开始喜爱桃花,无从查考,但年代肯定比“人面桃花”的故事早得多。桃花,即蔷薇科植物桃树盛开的花朵。据考证:桃树最先种植于我国的中原及北方,后来逐渐引种到全国及亚洲国家,再从波斯传入其它西方国家。随着引种范围的逐渐扩大,桃树的品种也在改良和增多,如今全世界已有40多个桃树品种,我国常见品种就有碧桃、蟠桃、水蜜桃、山桃、油桃、黄桃、白桃、雪桃等12个。桃花为辐射对称花,花朵单生,有红、粉红、白等色,红色居多,花瓣有重瓣或半重瓣。桃花除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泻下通便、利水消肿,是治疗水肿、腹水、便秘等症的良药,它还是文学创作的常用素材。桃花是桃子的“前生”。 桃子是心形的果实,剥开鲜红的果皮,露出金黄的果肉,一滴一滴新鲜的汁水,便会顺着果肉的边缘滑下,一口咬下去,果汁四溢,甜蜜可口。每一颗桃子都曾经是一朵鲜艳的桃花,那成片的粉色,娇红烂漫,枝枝丹彩热情得快把春天融化,然而春光有限,很快瓣残蕾枯,多少辛苦才能呵护出一颗果实啊!真是:“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我国人既然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桃树的人,那么我国人赏桃花、爱桃花的历史,必定也是最悠久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有人就在《诗经》里留下过描写桃花的绝唱,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两千多年来,中外诗文汗牛充栋,状桃花之鲜,无过于“灼灼其华”。没有深层次的审美欣赏,没有执着的偏爱,无论观察如何细致入微,描写都不能如此细腻传神。

  爱屋及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我国,桃花和与桃花有关的人、事、物,也都容易引起人们的青睐、同情和尊重。

  春秋时期,有位人面桃花的息夫人,别称桃花夫人。楚文王灭息后,把她带到楚国。她从此“沉默是金”,不再说话,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同情和钦敬。后来,有人为她建起“桃花夫人庙”,不少文人为其题诗作赋,唐代诗人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最为含蓄地传达了人们的复杂心情;刘长卿过其庙,也留下了“寂寞应千载,桃花想一枝”的咏叹。

  唐玄宗是个多情到差点丢掉天下的皇帝。他特别喜欢碧桃花,认为“此花尤能助娇态也”。于是乎,花开时节,总要亲手折一枝碧桃花,插到杨贵妃的宝冠上。看来,桃花不仅美艳,品位也不低。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将爱妾取名为“桃叶”,将“桃叶”之妹取名为“桃根”。 以桃叶、桃根名美女,也是偏爱桃花心理的一种体现吧。

  清诗中,有绝妙佳句:“杨柳晚风深巷酒,桃花春水隔帘人。”酒藏深巷,不好酒也令人心醉于杨柳晚风;人隔珠帘,不好色也令人神迷于桃花春水。江南小镇的温婉、含蓄,尽在一藏一隔之中,这里的“桃花”用得真好,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只能是桃花,换成任何一种花都不伦不类。

  桃花并不只附着于名人雅事,与我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紧密联系着的。古代妇女用的胭脂称“桃花粉”,用胭脂淡抹两颊称“桃花妆”;普通人家吃的糙米称“桃花米”,吃的盐有“桃花盐”,寒食节有些地方习俗要吃“桃花粥”。据说半个世纪前,陕西有条河里生长着一种“桃花鱼”,鳞细,身长一尺多,腹部两边各有一抹淡红色;佐以山菌、竹笋、豆腐煮汤,细嫩雪白,味道鲜美。如今河流干枯,“桃花鱼”早已绝种,却仍令吃过桃花鱼汤的老人们怀想不已。

  其实,我国古今与桃花相关联的人、事、物,远不止这些。桃花盛开时节,春雨降临河水陡涨,称为“桃花汛”,又称“桃花水”、“桃花浪。”杜甫诗云:“三月桃花浪,江河復旧痕。”古时候,有“桃花石”,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载:“韶洲桃花石,出土中,其色粉红斑斓,稍润,扣之无声,可琢器皿,或为镇纸。”有“桃花纸”,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作桃花笺纸,缥绿青赤者,盖蜀笺之制也。”有“桃花马”,唐代杜审言诗云:“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清人洪昇诗云:“身轻不许健儿扶,捉鞭自上桃花马。”李太白有《桃花潭》诗,唐伯虎有《桃花庵歌》,明传奇有《桃花扇》,唐古曲有《桃花行》,山东梆子和河南豫剧有《桃花庵》,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苏州有“桃花坞”,始于明代,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的木版年画,因此得名桃花坞木版。扬州城原清代盐政署内,有“桃花泉”,其水清澈,用来泡茶,色香味俱佳,清代范西屏客居扬州,著有一部围棋谱,名为《桃花泉棋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深化,随着人们爱美意识的增强和升华,全国各地借助桃花提升地方和个人形象的做法,更是层出不穷,推陈出新:许多公园种了桃花,有的地方将桃花定为市花或县花,更多的地方热衷于开发以赏桃花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景点,举办以赏桃花为主题的桃花艺术节,有网民热衷于取个与桃花有关的网名,有人甚至干脆用桃花作网名。

淡煙(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