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福建兴化军城西驿前街府西巷(即闽莆田城西雷山巷110号其故居黄文正公祠尚存)黄文正宰相府。北宋景佑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黄中庸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举福建乡试第一名即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名,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历官江西安福知县、县令,北宋治平二年(1065)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治平四年(1067)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召入朝为太常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与司马光、欧阳修、包拯、赵拚、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光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后蔡京恶之,贬为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佑党禁而致仕焉。 经历
黄中庸反对奢侈,生活俭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动用国库银两,大兴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黄中庸上书进言说,目前国用空乏,眼前连军饷也难以支付,横征暴敛的结果,连有钱人家也怨声载道。并赞颂了先帝节俭爱民的举措。黄中庸还对官多政冗的旧裕提出批评意见。并主张广开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见还是颇得英宗赞赏,有的却没有被采纳。熙宁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黄中庸对新法增加农税伤民之举多有指责,那些对他有积怨的官吏便把他当成司马光的同党,黄中庸也因此由侍中兼枢密院副使被降为太常院卿。直到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宋神宗,为他鸣不平,这才让他调任浙江提刑。
在邵武府任上,黄中庸与司马光观点一致,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俞兴偕妻谋杀一妇人,黄中庸宽平待人能断冤狱所活甚众未按新法处置,王安石遂借此为由,将他调出邵武府,降为太常博士,享受正七品,后出任太常院丞。不久,调任北海知府。这时,青苗法正在施行,黄中庸痛心地说:“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处,实不忍心看到无罪之人触及刑律。”绍圣初年(1094年),入为尚宝卿。二年,进侍中。四年,拜中书舍人(内阁中书)。他支持哲宗司马光推行亲民扶民助农政策,但反对蔡京以挖掘司马光墓、废宣仁太后来打击元佑派的过激做法。黄中庸坚决支持章加强边防、收复失地的政策,推荐精兵良将为主力边帅,果大败夏兵于平夏城。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黄中庸进侍中。司马光的“扶民助耕”战略正进入收获阶段,鄯、廓州抚定,边帅欲举兵渡黄河西攻。但徽宗是个不思进取的皇帝,于是朝臣多有见风使舵,转而反对西进的,黄中庸则坚持兵机不可失,宜速进军。不久,收复中原失地,黄中庸也因此加“光禄大夫”(宋朝的最高荣誉奖励)。
同年,蔡京超擢入相。黄中庸为人正直,一身正气,而奸相蔡京则恶之,二年,黄中庸被贬为太常博士,因不满蔡京乱政,黄中庸遂辞之,以病老弃官归隐兴化军城府西巷(福建莆田城西太平社区雷山瑞龙庵西侧其故居尚存)。黄中庸为官清廉,黄中庸善诗文,《全宋诗》黄中庸(第七三四二页有载)《宋史》称其“词章高风亮节,淳朴隽美”。后告老还乡兴办学校在永福潼关教忠院收生授徒,在军城创建步云书院培养出许多高第名臣。有旨复起黄中庸为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未拜命卒,赠侍中,谥文正。宋徽宗大观庚寅1110年卒,赐谥号为文正;闽县状元宰相许将为铭其墓,葬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北观音叠座穴。所着有《黄侍中集》十卷,《莆风清籁集》、《文正黄中庸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后曾孙雀起,时羡四代联登、八世十六进士,配理学鸿儒周敦颐妹封北海郡君。子五:长子黄偊特奏绍圣进士袭荫承事郎、永春令侍御史居游洋龙溪,次子黄仲工部侍郎居西林漳溪,季子黄修翁源令居仙游何岩,四子黄佃郡儒士居郡城文赋里,五子黄伸特奏承事郎居城西雷山,其后黄观(明状元礼部侍郎)、黄钺(明武状元南京兵部尚书)、黄凤翔(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叔琳(清探花吏部侍郎总督)相继以甲第显名。
军城始祖黄中庸家族四代联登八进士,实为八代十六名联捷进士其科第之盛冠阖莆郡:
1、黄中庸巩溪七世孙宠公子军城初祖宋皇佑癸巳进士官太常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
2、黄 偊巩溪八世孙军城中庸长子宋绍圣甲戌进士官永春令侍御史
3、黄彻巩溪九世孙军城中庸孙侍御史偊公长子宋宣和甲辰进士官平江县令
4、黄龙巩溪九世孙军城中庸孙侍御史偊公次子宋绍兴庚辰特奏进士官龙溪令
5、黄钟巩溪九世孙军城中庸孙翁源县令修公子宋乾道已丑进士官漳州录事参军
6、黄丰巩溪十世孙军城中庸曾孙彻公长子府公兄宋隆兴癸未特奏进士官潭州知府
7、黄府巩溪十世孙军城中庸曾孙彻公季子宋隆兴癸未进士官平海军佥判通奉大夫
8、黄焘巩溪十一世孙军城中庸元孙丰公长子宋淳熙丁未进士官武冈军教授
9、黄勋巩溪十一世孙军城中庸元孙丰公次子宋淳熙甲辰进士官杭州军教授
10、黄安石巩溪十一世孙军城中庸元孙府子宋绍熙癸丑进士官馆阁校勘朝奉大夫
11、黄伟巩溪十一世孙军城中庸元孙宋绍兴丁丑进士官江西提学致仕
12、黄真巩溪十二世孙军城中庸六代孙乔卿子宋淳熙乙未特奏进士官内阁中书
13、黄邠巩溪十二世孙军城中庸六代孙乔卿次子宋淳熙甲辰进士官袁州太守
14、黄镇山巩溪十二世孙军城中庸六代孙宋嘉定已巳进士进士居檗谷
15、黄盖巩溪十三世孙军城中庸七代孙宋嘉定癸未进士官大中大夫光禄寺卿
16、黄桂巩溪十四世孙军城中庸八代孙宋绍定壬辰进士第九魁官翰林编修光禄寺卿
在明清科第出将入相更盛:黄景昉(明文渊阁大学士)、金墩两相国即清文华殿大学士黄机和清东阁大学士黄锡衮;黄府三尚书即明刑部尚书黄光升、明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和明礼部尚书黄汝良;两状元即明文状元黄观和武状元黄钺;榜眼明一甲第二名进士黄凤翔、探花清一甲第三名进士黄叔琳。宋状元宰相许将谨题侍中文正黄中庸像赞:“巩溪宋洋雷山峻杰,才俊学博理学大儒;浙江提刑宽厚廉平,光禄大夫清德以风;平雪冤狱所活甚众,太常院卿朝阳鸣凤;温公论荐侍中副相,彦博慰留蔡京恶之;元佑党禁致仕办学,中庸倡教永福潼关;福兴永邑士子云集,步云书院梅兰荟萃;五子贤嗣四代联登,孙曾雀起十二进士;绩学多才簪缨世济,淑人周氏北海郡君;侍中文正仁哲名臣,公忠报国门无私谒;长行中庸年享八一,魂归教忠观音叠座。”附“宋教授晚生吴稔谨题其曾孙赠太尉谥清惠通奉大夫黄府像赞:“酡然其容悫乎其质彪外文章,绷中敬直受人若虚,持已以实静常闻乎雷霆动必由于绳墨,是以顶鸟纱末足以为荣;服文绣亦不为煜赫时,或闯疏窗而容与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之姿,仰或倚短墙而独立,屹然似晴云新敛,华颠之色斯人也,位无愧于前朝大尹之官名,尚传于后世,君子之域噫!俾贤士聆风流,睹遗像必为之改容,矧子孙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载如一日也耶”。
宋徽宗端王赵佶帝赠黄文正公侍中敕文“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千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提刑之莫觌,尚简策太常卿之可求。揭为儒者理枢密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北海令、太常博士、浙江提刑、太常寺卿兼理同知枢密院事、赠侍中、谥文正黄中庸,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贤明。博观载籍之传,近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言自况于孔孟,论事肯卑于司马温公、包拯?入元佑党籍,尝膺特起之招;至朕纷更,力陈吾大宋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蔡京之所恶。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学课教,而如在朝廷;斟酌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侍中文正公于身后。人传元佑之学,家有军城宋洋中厝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章,或以明理论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侍中,赐谥号为文正,余如故”。(四库全书元风雅前集卷九)送黄中庸归吟:“本法乐洞前曾一游,君家闻处洞西头。石潭正照猿猱月,山药曾经虎豹秋。岂意吴城祠下路?共寻扬子岸头舟。胸中富有天官学,莫为周南久滞留”。《全宋诗》(第七三四二页)有黄中庸所着的〈军城莆风〉诗。 (黄汉瑜 黄启明)
宋徽宗端王赵佶帝赠黄文正公侍中黄中庸敕文
“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千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提刑之莫觌,尚简策太常卿之可求。揭为儒者理枢密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北海令、太常博士、浙江提刑、太常寺卿兼理同知枢密院事、赠侍中、谥文正黄中庸,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贤明。博观载籍之传,近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言自况于孔孟,论事肯卑于司马温公、包拯?入元佑党籍,尝膺特起之招;至朕纷更,力陈吾大宋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蔡京之所恶。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学课教,而如在朝廷;斟酌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侍中文正公于身后。人传元佑之学,家有军城宋洋中厝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章,或以明理论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侍中,赐谥号为文正,余如故”。(四库全书元风雅前集卷九)送黄中庸归吟:“本法乐洞前曾一游,君家闻处洞西头。石潭正照猿猱月,山药曾经虎豹秋。岂意吴城祠下路?共寻扬子岸头舟。胸中富有天官学,莫为周南久滞留”。《全宋诗》(第七三四二页)有黄中庸所着的〈军城莆风〉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