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柘城人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绚烂丰富的文化,留下了瑰奇精湛的艺术珍宝,据统计,柘城县有古迹名胜210多处,旧时曾有柘城七台八景,即:
七台
(一)吴起台
吴起台位于县城东15公里起台镇人民政府驻地。该村有一土丘,高3尺余,是年龄时魏国大将吴起东征时的点将台。旧县志载:“吴起台,城东三十里,上有起台寺,相传为吴起行兵处。”据传在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率兵东征伐齐,在此安营扎寨。齐派无盐娘娘带兵迎战,正在两军对垒之时,忽报吴母病故。按当时礼节,吴起理应回家治丧,但他以国事为重,急令筑台祭奠老母。随后,他身穿白甲,腰束麻缕,乘坐白龙战马前往杀敌,一战大捷,凯旋而回。吴起死后,当地人们敬其忠孝双全之义举,建庙塑像祭奠。佛教传进中国后,该庙改为“吴起台寺”,亦称吴起台。明清时期,吴起台寺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寺内住有僧人数十名,常年香烟缭绕,钟声不断。院内松柏林立,风景幽雅,是我县古代的风景名胜之一。
(二)升仙台[云仙台]
升仙台又称老君堂遗址,位于城北13公里的远襄镇老君堂村东。该遗址现有一大土丘。相传,道教始祖老君李耳曾在此讲学传道,随后腾云驾雾而往,故名升仙台。清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升仙台,城北二十里,相传老子讲道于此,上有白云寺。”升仙台原高大如山,夯土筑台。后在台上建老君庙数10间,建设规模宏达,建筑风格独特,院内松柏林立,是当时柘城县城以北的一处胜景,被列为柘城县“七台八景”之一。可惜此台已被毁,现为一片废地。
升仙台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定了保护范围,当地群众自发重建老君祠堂,敬仰老子之风,日趋兴盛。
(三)明皇台
明皇台位于县城东南12.5公里的洪恩乡明台寺村。唐玄宗李隆基曾在此演兵,后人筑台建寺留念。因玄宗谥号明天子,故曰明皇台寺,简称明皇台。旧县志载:“明皇台,城东南三十里,上有寺,相传唐玄宗驻军处。”该台高于四周地表1米,南北长80米、东西宽60米。台上原有庙宇数十间,占地100亩,僧人数十名,院内苍松翠柏林立,是这一带较为有名的寺院。寺院建筑现已不复存在,但有关明皇台的传说却依然在民间流传。
现在,当地群众自发筹款,在明皇台旧址上建造了庙宇,每逢庙会,便招来周边乡(镇)的商人到此赶会,促进了这一带的经济发展。
古人有诗咏明皇台云:
桃李枝秾仲春天,蹊花邀我寺门前。高僧习静空潭曲,野客徐行落日边。
鸟啭松间千语巧,月升塔顶一轮圆。童颜可驻参仙诀,药灶烧丹火正燃。
(四)歇鹤台
歇鹤台位于旧城内。相传老子乘鹤空游时曾在此歇息,故称歇鹤台,即现在的锦鸡园。《柘城县志》对歇鹤台的记载未几,只留下古诗二首,其中王培有诗云:
城北新秋水色空,青蒲丛畔数茎红。
净香生出游人旷,鱼戏东南叶叶风。
神仙骑鹤几年来,城上空留吊古台。
祗为登临高士少,年年风月碧荷开。
(五)青岗台
青岗台又叫青龙寺,是古代民间祈雨祭奠老龙王的庙宇。该台位于县城东15公里胡襄镇老龙崮堆村。相传夏朝冷浞之子再,曾在此筑高台,称弄闹台。后在台上建老龙寺,敬龙王爷。每逢古会或干旱,万民焚香,常有青蛇出洞,传为青龙下凡救济万民,故名青龙寺。旧县志载:“青岗台在城东三十里,高四丈余,上有寺。”原寺院建在高台上,上有房屋数十间,前后三节大院,建设规模较大,院内苍松翠柏林立。建国初期寺院被毁,现存遗址上是广阔的田地。当地村民自发在遗址上建有小庙3间。
(六)楚王台
楚王台位于县城西北12.5公里的慈圣镇后台村。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曾在此筑台观演兵马,故名楚王台。旧县志载:“楚王台,城西北二十五里。相传项羽筑之演马,故名。”古人有诗咏楚王台曰:我爱楚台月,清光知几许?娟娟分外明,户户闻砧杵。
(七)凤凰台
凤凰台又称宝台庙,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的伯岗乡北王庄村。传说每逢庙会即有众多锦衣少女前来朝香,惊动凤凰翩翩飞来,与之媲美,故曰凤凰台。旧县志载:“凤凰台在城西三十五里,上有庙,亦名宝台。台高四、五丈,远看巍然耸峙,钟声佛火,自昔称盛。”可见古时凤凰台规模之大,香火之盛。***期间寺院被毁,庙址被挖,现仅存直径约10余米、高5米的台面,上有两间群众自发建造的庙宇。
近年来,伯岗乡人民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将三月二十八日定为宝台庙庙会,引来当地和邻县商人进行商品贸易,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