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天下名山,独爱吾之蚶山。苍松遍野,山花烂漫,碧水如镜,峰峦奇峻。四时胜景,名盛于夏,今又正阳,信步独往。拾阶而上,夹道异草丛生;穿洞而行,迎面山风微拂。三十六洞,洞洞相连;三十六碟,仙佛遗踪 (1)。若问山名由来,山巅巨石状蚶;南北衔兴化、平海二湾,山脉连绵东西向;环半岛而矗立,临东海以观澜。可以闻松涛,沐惠风;迎旭日之蓬勃,赏烟霞而宁谧。 观乎天云景致,别有洞天;居于埭头福地,山海依傍。石峰兀立,气派彰显,故男儿奋强,远谋异域;念刚勇之盛兮,慕襟怀之宽广。若夫烟波浩渺,月生潮汐,亦柔亦媚,恍如渔娘,净容端庄,持家有方,伫立滩头,秋水望穿,盼夫归航,何多情也!
余今故地重游,曾忆年少轻狂。光阴似箭,几多岁月峥嵘;往事回望,笑谈懵懂青涩。尝与仙公祈梦,试问因果前缘;且留三分禅心,漫步云水亭边。恒山草堂,自有名篇遗世(2);致雨龙池,犹记当年幼帝(3)。滴水赐天浆(4),挥毫香翰墨。肃然而立,慨叹浩瀚之天宇,圣贤灿若星辰。仁义精神,薪火相传;道德文章,继往开来。
嗟乎,怀古思悠悠,子昂独怆然;胜迹存乎心,浩然曾登临。凭栏远眺,极目东海之阔;环顾山麓,一派祥和气象。宝岛台湾,一衣带水;海峡两岸,骨肉相连。既羡风景之优美,更喜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兴昌。
时乙未年夏。
注释:
(1) 大蚶山素以洞多且幽着称,形如串珠共有三十六洞,令人交口称绝。相传“仙佛斗法”的“三十六碟”,错落留置着如盘似碟等形状的奇异窟窿,相映成趣。
(2) 恒山草堂建于清初,距今 350 多年,地面有残瓦断垣可寻。相传清末名儒刘尚文 《续梅花百咏斋》 载:清初莆田名士陈恒山携妻子,隐于大蚶山,筑草堂吟读课徒,自给自娱。
(3) 天云洞西北一巨石刻曰:致雨龙池。石旁有一口活泉,常年不竭,摩崖石刻“致雨龙池”,相传是南宋丞相陆秀夫跟随少帝南逃到莆田大蚶山时所留下的墨宝。
(4)蚶山西部田边村有一滴水岩,传是明朝曾光鲁和吴洪绩的读书处,后改名为“考亭书院”。岩下为洞屋,长、宽约 8米,岩屋常年滴水不歇。地面有滴水穿石的小洞,仅块天然巨岩,上不着山,下为空穴,竟能终年滴浆,实罕见稀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