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俨然乘风去,烟波悠悠育新人

家乡区县: 柘城县

柘城不止历史悠久,而且人杰地灵,名流辈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我们大柘城的历史名人吧!

(一)古天子朱襄氏

朱襄氏是生活在距今5000余年的原始部落首领。据《柘城县志》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之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曰朱襄氏,传三世没。”这段文句是说:自有巢氏起,传数世之后,朱襄氏被立为部落首领。当时这里常刮大风,天气干旱无雨,阴气闭塞而阳气过剩,地上草木、瓜果因干旱而枯死,春天草木枯黄,盛夏流行瘟疫。朱襄氏忧心如焚,便让属下士达制作一把五弦瑟(注:古人认为,琴统阳,瑟统阴。瑟能引来阴气。),奏“来阴”之歌,以引来“阴风”,使阴阳平衡,让天下苍生安居乐业。从此,朱襄氏受到万民的敬仰,大家拥戴他作部落首领,定都于“朱”地,取名号为“朱襄氏”。传三世之后,迁徙外地。
由此可见,朱襄氏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五弦瑟,平衡阴阳,使天下苍生安居乐业。关于发明五弦瑟,《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述:“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赢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在当代,有人称朱襄氏为炎帝之别号,即来源于汉代学者高诱对此段记述的注释:“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也。”故《辞源》中“朱襄氏”词条的释文为“炎帝之别号”。
据传,朱襄氏在朱邑某政一世,做了大量好事,深孚众望。朱襄氏109寿终,死后葬于大仵乡朱崮寺村,朱邑全境人人添土,墓大如丘;且在旧城内(原农业局后院)留下朱襄王庙,该遗址现为民居。

(二)三国曹魏重臣梁习

梁习(?~230年)字子虞,陈青集乡梁湾村人。系三国时期魏武帝、文帝、明帝三朝重臣。梁习初为漳(古县名,在甘肃东部,渭河上游)长,继为海部下坯(古县名,今江苏睢云西北)令,因受曹操器重,被举荐为别部司马,兼任并州(今山西、河北一带,治所在太原市西南)刺史。当是时,并州地处偏远,内有军阀争战称雄,外有强胡骚扰,拥众为害,社会很不安宁。梁习到任后先行招谕,礼招豪右,拥其所长,以稳定民心。鲜卑人育延骠悍勇武,善于骑射,州民皆畏之。一日。率其部属五千余人要求互市贸易。梁习恐为所掠,就许之在空城中设市交易。但交易未毕,因其部属寻衅滋事,被市吏抓捕。育延大惊,率兵上马弯弓,围梁习数重。吏民惶怖,不知所措。梁习临危不惧,先问情由,然后厉声叱之:“你的部下自己寻衅犯法,市吏并未侵犯于你,你为何拥兵而上,惊吓百姓?”遂下令将肇事者就地正法,严惩不怠。育延慑其威胆,不敢再犯。为使边境长治久安,梁习实行迁民塞边的策略,前后迁民数万口,恩威并重,兴兵致讨,斩首千余,降服者万计。从此,单于恭顺,边境肃清,百姓和乐,令行禁止,社会安定。曹操深为嘉赏,赐封关内侯,拜为真长老。曹操由衷赞叹:“我所听到见到的刺史,没有一个赶上梁习的!”
建安十八年(213年),梁习更拜议郎,统率冀州(今河北),即上表屯田,发给人、牛之费,鼓励军民垦荒种粮。边塞殷实,西北平定,多赖于他。史称“政治尝为天下最”。魏文帝即位后,梁习受并州刺史,进封申门亭侯,食百户。明帝太和十二年(228年)征拜大司农。

(三)不畏权贵的陈思济

陈思济(1240~1310),字济民,慈圣虎陈村人。自幼读书,聪明过人,通晓大义,为时人所称赞。元世祖忽必烈未即位时,便听说了他的大名,把他招来做谋士。即位之后,忽必烈为便于治理天下,设置省部。当时的京兆府路是国家重镇,命廉希宪等行中书省,管理陕西,且命陈思济做幕僚,为其出谋划策。中统三年(1262年),中书王文统罢相伏诛,封廉希宪入中书(即宰相)。陈思济随其返京,掌管敷奏。廉希宪事无巨细都要找他相商。左丞相阿合马觉得自己官位在廉希宪之下,甚为不满,每每肆意专行。廉希宪坚守正义,看不惯他的行为。廉希宪罢相之后,阿合马升任右丞相,在朝堂晨见时,众臣畏惧阿合马的权势,都不敢多言,唯有陈思济不畏权势,敢于向皇帝进言。为此得罪了阿合马,改任右司都事,跟从廉希宪行省山东,不久便被召回。陈思济于至元五年(1268年)任御使台,后改任承务郎同知高唐州事,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监察御史。当时,阿合马立中书省,权倾朝野,横行不法。陈思济与魏初二人联合弹劾阿合马,忽必烈命近臣核查,御史们畏惧阿合马权势重,都不敢揭露。陈思济厉声道:“御史是朝廷任命的言官,别忘去自己的辨讼职责。”气得他拂袖而去。
此后,陈思济先后拜沁州知州、中顺大夫同知绍兴路总管府事、同知两浙都转运司事、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史等职。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加少中大夫,同知浙东道宣慰司事。当时,浙西遇到了一场百年少遇的水患,饥民遍野。陈思济调浙东的粮食赈灾,使灾民免遭饿死。不久,浙东出现大旱,陈思济与百姓们一道祈雨于明山,求得大雨,使百姓免去一场灾难。陈思济在任上革除弊政,提倡农事,商贾通行,为两浙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又改任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池州路总管江浙行省平章事、通议大夫行中书省事等职。大德五年(公元1310年)寿终。享年70岁。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追封颖州郡使,谥号文肃。其子承袭父志,也踏入仕途,官拜监察御史、朝列大夫、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事。

孙自然(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