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农业的形势与发展问题

家乡区县: 江苏省武进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伟人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如今,中国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到了攻坚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人民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加快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在农村改革发展上获得新突破。《深化改革决定》提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命题,指明了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吹响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号角。去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6000美元,开始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逾越“中等收入怪圈”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城乡“二元结构”。扩大内需、实现内需驱动,也必须像全会提出的那样,要“健全体制机制,构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有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机会。

      在具体的实现路径方面,“加快构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基本条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障。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加速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 我们武进的生物资源极其丰富,传统的农作物稻、麦、油,大多数的经济作物菜、瓜、食用菌、果、桑、茶、林木、花卉、草坪,以及大多数的畜禽、淡水鱼类、特种水产、蚌珠等品种都适宜生长,农业生产的历史也十分悠久,远在五六千年前即开始种植稻谷,饲养生猪。

     根据统计资料,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1.9亿元(当年价,下同),其中种植业产值占70.2%;林业产值占0.8%;牧业产值占12.3%;副业产值占14.4%;渔业产值占2.3%。到201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74.1亿元,是1949年的近40倍。其中种植业产值占61.7%;林业产值占0.2%;牧业产值占16.1%;渔业产值占16.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5.7%。农业的生产总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剖析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应该对下一步深化改革有所借鉴。 从64年武进农业发展的变化来看,主要经历了徘徊、起步、前进、飞跃四个阶段,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1949年到1978年这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中,与之相对应的是农业产业结构的长期徘徊。

      30年中,全县农业总产值增加了近1倍,但是种植业产值与林牧副渔产值的比值基本徘徊在8∶2,说明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县农业的产业结构没有大的调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多种经营生产摆脱了“左”的束缚,农业结构调整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六五”、“七五”这十年中,多种经营产值增长了12倍,平均年递增22%。粮经比“六五”期间为7:3,“七五”期间为6: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起步。各地按照本地的资源、人才、技术优势,相对集中地开发了一批支柱型农副产品市场基地,形成了十大特色商品生产基地和150个副食品基地,部分地区发展了相应的加工业,开始朝着农工贸结合的方向前进。 “八五”、“九五”、“十五”这十五年间,是武进农业进入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生产的开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从被动的“适应性调整”转变为主动的“战略性调整”,开始大踏步前进。粮经比“八五”期间为5:5、“九五”期间为4:6、“十五”期间为3:7,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进入快车道。到200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4.9亿元,其中粮食产值4.8亿元,多种经营产值30.1亿元,粮经比已降到史无前例的14:86,与计划经济时期来了个兜底翻。 从“十一五”开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武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创了新局面,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飞跃发展阶段。一是特色鲜明的花木、水产和林果三大区域化农业经济板块初步形成,东部的林果板块,依山傍水,种植历史悠久,板块内果树种植面积4万余亩,占全区果树面积的88%,水蜜桃、葡萄、梨三大水果驰名省内外。

     南部的水产板块,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2万亩,占全区水产养殖面积的70%以上,形成了以特种水产、无公害水产品和外向出口为特色的高效渔业。西部的花卉苗木板块花木生产基地已超过13万亩,占全区花木面积的95%,成为全国各地绿化美化城市所用花木的重要输出地区,花木产业产值位居全省第一,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花木之乡”称号,被《中国花卉报社》评为“中国花木之都”。2007年8月,夏溪苗木瞄准“奥运”商机,3亿苗木进入北京。二是农业产业化逐步壮大,2012年全区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已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家,42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40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全区“三品”产品累计达360只,“三品”农业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1.4%,达到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相关指标要求。全区已经建成各具特色且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19个,其中被市级以上农林、科技部门认定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14个,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工程、特色工程、亮点工程”。三是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林家乐”、“渔家乐”、“农家乐”星罗棋布。2013年在武进西太湖畔举行的中国第八届花卉博览会更是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展现了武进现代农业的新风采.

     武进的农业生产已摆脱了传统农业的束缚,呈现出都市农业的新格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号角。我们要以更强的信心践行深化改革的理念、以更大的勇气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以更新的姿态迎接深化改革的时代。本人认为,对于武进农业今后的发展,关键在于解决一种思想、驱动两个轮子、留意三条红线。 首先要解决武进“无田可调”的思想,便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3年7月份,《武进日报》发表《明天谁耕田》的连续报道文章,在编者按中发出“国内,粮食总产史无前例‘九连增’;武进,水稻单产全市‘七连冠’。收获喜悦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轻视稻麦生产、供求结构失衡、继续增长乏力的矛盾”的感叹。的确,武进的粮食生产历史悠久、声名显赫、桂冠颇多。在粮食生产面积逐步调减的形势下,2012年全区稻田面积已不足20万亩,粮食总产仍有1.7亿公斤,并再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称号。但是在农业生产中,粮食生产的效益最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况且武进的城乡居民就有60.8万人,以每人一年吃粮100公斤计算,1.7亿公斤粮食也只够17万人吃,占28.0%,保障供给仅具象征意义,“粮食生产先进、单产七连冠”只是精神慰籍。本人认为:中央、省来考虑“无粮不稳”是必须的,武进来考虑“无粮不稳”未免力不从心。就是要维持粮食生产,也应该充分发挥武进水稻育种的优势,大力培育稻种业,形成产业化。武进应该围绕“都市农业”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瓜类、时令水果,而要发展蔬菜瓜类、时令水果,无论是季节性调整还是战略性调整,必然涉及到粮田。 其次要促使政府、民间投资农业这两个轮子并驾齐驱,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投资是为扩大再生产而投入农业生产领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投资农业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2012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农业投资完成额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但农业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对农产品制约较大,价格波动明显,投资资金体量大,需要全产业链控制,周期过长,利润率必然偏低。今后除了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更广泛地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找准政府投资的注入点,确保对某一个行业,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的两个轮子能平衡有效。例如对于养禽业,一旦禽流感爆发,企业损失惨重,政府为维持社会稳定,就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而且这种情况几乎年年发生,那么,政府的投资是否应该放在如何预防控制禽流感的发生上。 最后要留意中央划定的“三条红线”,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大家都知道,1980年9月,中央出台独生子女政策,也就是“人口红线”。

      2009年6月,中央开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出了“耕地红线”。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最重要、最优先的任务,明确提出要划定“生态红线”。生态红线提出后,其受关注程度和重要地位不断上升。划定生态红线已经不仅仅是生态保护领域的重点工作,更是成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内容,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习总书记2013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受到惩罚。当然,第一条红线与农业生产的关联度较小,第二条红线本来就是保障农业生产的,而第三条红线对于农业生产却是把双刃剑。所以,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与这三条红线、特别是第三条红线的关系,充分发挥其正效应,尽量避免其负效应。

玹檬(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